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故宮鎮館「谿山行旅圖」滄海遺珠!

民生@報/陳小凌 2015.06.30 00:00
圖說:故宮限展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滄海遺珠!國立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北宋畫家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流離故事,從明代鑑賞家董其昌為其正名後,直到當今,故宮前副院長李霖燦發現畫幅右下角樹隙間,書有「范寬」二字簽款。這幅在北宋初年,為「巨碑式」山水畫樹立了最佳的典範的經典名作,終於在將近千年後,風華重現!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何傳馨指出:這幅經典畫作從宋到明清,七百餘年間,由私人遞藏於宮廷,再由宮廷到私人,一直默默無聞,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在宋代《宣和畫譜》所記載的御府收藏,范寬作品58件,其中並無『谿山行旅圖』之名,直到17世紀明代後期,鑑賞家董其昌在畫幅詩塘上題跋為之正名,畫作另有宋代錢勰及明、清兩代的印記,可略見其流傳的脈絡,才引起畫壇注目。但入藏清宮內府後,卻只被列為次等之作,「當時故宮清點時,這幅畫只安置在重華宮中,不受重視。」連民國初期,1935年故宮文物首次出國,赴倫敦展出時,這幅畫也未獲入選。

『谿山行旅圖』之再度受到重視,是故宮文物遷台,在台中北溝時期即獲得許多現代美術專家學者的欣賞,1958年故宮前副院長李霖燦意外在觀畫時,在畫幅右下角闊葉樹隙間,發現范寬二字簽款,從此,這幅畫成為故宮院藏珍品,1961年故宮文物赴美巡迴五大博物館展、1979年故宮前副院長江兆申以此畫作單件名品展,分析『谿山行旅圖』在構圖上移動式的視點特色,獲得藝術學界的肯定,千禧年故宮宋代大展,都是要角。1996年故宮赴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時,這幅畫原在展品中,卻被國內藝術界以故宮國寶抗爭,不得赴美參展,由此可顯見這幅經典畫作,反轉命運,在千年後被視為故宮鎮館之寶。

『谿山行旅圖』為何能在當代藝術學界受肯定?故宮書畫處處長劉芳如指出:全畫採三段式構圖,近景為下方居中的巨石,中景則是驢隊所在,遠景畫一高聳主山。山腰下藉雲霧留白,凸顯空間遠隔之效。全幅以方折墨線鉤勒輪廓,再藉短簇如雨點般的皴筆,模擬土石質感。龐大山體與畫中的行旅驢隊形成強烈對比,展現出懾人的雄壯氣勢。

故宮從7月1日推出「典範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特展,就是以這幅畫為「明星」,作為故宮90周年院慶特展。劉芳如說:南宋以來受范寬影響的畫家不乏其人,如蕭照『關山行旅』、夏珪『山水』二作中,勢如鑄鐵的剛健筆觸,即與『谿山行旅圖』聲息相通。明、清兩代畫家,於作品上題「倣范寬」、「法范華原」、「擬范中立」者,為數尤多,雖風格與『谿山行旅圖』不盡相侔,仍可據以理解范寬在後世畫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因此此次展出45件畫作。依作品性質,劃分為「谿山行旅圖的傳續」、「范寬的傳稱作品」、「范寬畫風的影響」三類,系統地展示繼范寬之後,歷代畫家的同名摹作,以及學習范寬「雨點皴」、「礬頭密林」等技法的作品,以梳理范寬風格的傳續脈絡。『谿山行旅圖』只限展至8月13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