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破」與「立」再現五行雕塑小集

民生@報/陳小凌 2014.12.22 00:00
圖說:朱銘作品「方正人間」。朱銘美術館提供。

【文/陳小凌】台灣的公共藝術由於政府的獎助,讓生活在都會的你我,舉目都可見到形色多元的現代雕塑;任何藝術發展草創時期最為艱難,正在朱銘美術館舉行的年度研究展《「破」與「立」-五行雕塑小集》,讓我們重現七○年代這個不可忽略的現代雕塑團體,成員個個扮演先行者的角色,當時,不僅突破全省美展主流風格,對後輩雕塑家的影響也非常深遠。臺灣今日多元的雕塑發展,探究其發展的源頭,可以發現大多與他們息息相關。

七○年代,雕塑家楊英風、陳庭詩、李再鈐、邱煥堂、朱銘、吳兆賢、郭清治、何恆雄八位,1973年4月1日相聚台北明星喝咖啡談藝術,五行雕塑小集應運而生,楊英風以「五行」為名,取自中國五行中之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代表宇宙物質的基本,這些物質也是雕塑家經常所使用的雕塑素材,其背後更深喻的是中國文化裡的物質觀與宇宙觀。

五行雕塑小集成員,不乏名聲響亮的雕塑家,也不吝惜藉此提攜後輩,甚至是非學院出身的民間匠師、素人、自學的雕塑者。1975年於歷史博物館發表第一次展覽時,楊英風就推薦非學院出身的朱銘,如今朱銘回顧當年:「那些都是專家、地位比較高的人,因為他們都是學院什麼的,只有我是學功夫的。我能夠參加進去也許是靠老師介紹,不然根本是不可能,…。」朱銘也因此逐漸由傳統匠師的身份,轉型成為現代雕塑家。

策展人朱銘美術館研究部主任林振莖指出:在戒嚴時期,人像即是現代雕塑的年代,五行雕塑小集則開創出更多元的雕塑風格。在創作形式上,不只是形像的塑造,除了擺脫傳統翻模塑造的雕塑模式外,更捨棄雕塑必備的台座,轉向造形與空間關係的探討,展現出現代雕塑新的風格。

林振莖說:「五行雕塑小集」是台灣現代雕塑的先鋒,在七、八○年代分別於於歷史博物館、北美館有三次重要展出,在當時保守時代氛圍下,可說是台灣最前衛創新的現代雕塑團體,聯展,對每個成員都是一種很大的鼓勵,藉此凝聚向心力,互相扶持、鼓勵,以督促自我,持續保持創作,在當時相對困難的藝術創作環境中,以跑馬拉松的精神堅定走下去。「提倡現代雕塑」、「致力於臺灣雕塑的突破與建樹」和「提攜後輩,世代傳承」可說是他們最大的貢獻與影響。

此次《「破」與「立」-五行雕塑小集》研究展,則是繼五行雕塑小集於1986年最後一次全省巡迴展後,首度再次以五行雕塑小集為主角,藉由楊英風、朱銘、李再鈐、吳兆賢、吳李玉哥、陳庭詩、邱煥堂、董振平、蕭長正共9件作品和卅年前五行雕塑小集的重要文件,完整呈現五行雕塑小集於台灣戰後美術史的發展脈絡,研究展將藉由文件展區「念念不忘─ 回首他們的時代」與作品展區「五行雕塑小集」,深入探討五行雕塑小集的發展、影響與貢獻。

五行這個團體雖然早已形同解散了,但他們所留下的精神卻深深影響後代雕塑界,如今從朱銘美術館出發,促成他們再度的聚首,將不僅只是緬懷他們的過往,更有再續五行小集的歷史含意。展期至2015年11月29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