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展望新一輪太空競賽

立報/本報訊 2013.12.15 00:00
自1958年共產中國開始建立第一個衛星發射中心起;到2003年,第一位中國太空人楊利偉搭乘長征二號F火箭所運載的神舟五號太空船進入太空;2011年發射了天宮一號飛行器,為建立大型太空站預作準備;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順利登月,翌日,玉兔月球探測車在月球表面行駛,中國的太空時代又再一次邁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即便美國的好奇號已經在火星上四處探險,相形之下,中國的玉兔號好像算不上什麼,坦言之,當前美國不會將中國當成太空競賽的主要對象,與中國進行競賽的國家是印度,而在後追趕的則是日本與伊朗。2008年,印度發射月船1號人造衛星(Chandrayaan-1),這是印度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11月5日,印度發射「曼加里安」號(Mangalyaan)火星探測器,預計在3百日後進入火星軌道。中國與印度分別計畫於2020年與2024年發射載人航空器到月球探險。另一方面,就在玉兔探險車登月的同一日,伊朗總統羅哈尼宣布,伊朗首次採用液體燃料火箭將一隻名為「吉祥」的猴子送上太空並成功地返回地球。

這一輪太空競賽與過去存在三大不同點:其一,宣示國威的意義雖仍存在,但過去冷戰兩極對抗的格局已經打破,國人一半沒廁所用的印度每年投注的航太經費都要高於俄羅斯的情況下,太空競賽如同當前國際政治「一超多強」的格局,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其二,參與太空競賽的國家更多了,而且都集中在具有潛在衝突發生性國家。在一超多強的格局下,較之於過去兩極體系國際衝突發生的機率可能還更高了,這也是何以中、印兩國更努力地超速進行太空競賽,宇航技術與導彈發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這也是為何伊朗再次發射載猴火箭成功返回反而帶給週邊國家更多的疑慮;其三、太空任務被多地被賦予找尋能源與未來人類棲息地的目的。好奇號在火星的土壤 中發現「淡水」曾經存在的證據,並發現了碳、氫、氧、硫、氮和磷等關鍵的生命元素,增加了人類「殖民」火星的欲望,而月球的泥土富含鈦、鉑金及其他稀有元素,對大國來說,月球不僅也是另一個殖民的對象,同時更具有資源開發的市場前景。

這不禁令人回想起15世紀之後的世界殖民史。來自歐洲的殖民者只要插旗即可宣稱該土地為其所控制,歐洲殖民者將其在歐陸的戰事沿燒到亞非拉殖民地,未來的月球與火星競賽是否又會重蹈人類5百年前的血腥鬥爭?將民族國家的觀念延伸到外星又是否恰當?人類自2百年前工業革命之後蹂躪地球生態,現在以事先預作「用過就丟」的準備,意圖再將業已殘破的地球「第三世界化」?與其樂觀面對太空競賽,不如說當前太空競賽難以脫離資本主義與民族國家發展的現實基礎,帶來的疑懼,遠多於其所聲稱的希望。

(圖說)北京航空飛行控制中心內,巨大的電子螢幕顯示著嫦娥3號登月任務的資訊,圖攝於2013年12月14日。(圖文/路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