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因為視而不見,所以「看見台灣」

立報/本報訊 2013.12.10 00:00
紀錄片《看見台灣》在本地院線熱烈上映,不但有亮麗票房收入,片中提到的台灣環境、國土遭到破壞的議題,更是持續發酵,行政官員、民意代表論政不順便提到《看見台灣》似乎就跟不上流行,也找不到具體實例。媒體將這部片的觀影效應看成是台灣人關心土地、環境的表現,似乎沒有這部片就不足以啟蒙台灣人的環境意識,其實是感性的過了頭,甚至到了濫情的程度。

想要了解台灣的環境惡劣,不需要看紀錄片,只要親身在住家附近散個步就可以知道。如果想要知道住家以外的台灣環境到底有多糟糕,只要翻翻報紙就可以有個粗略概念,不然,上網站使用谷歌地圖、谷歌地球的服務,還可以享受人坐在家中就有比擬直升機空拍的俯瞰效果。而且,台灣人從事營建、裝潢、貨運、行銷等需要四處跑的從業人員絕對不會少,業務往來時跟客戶朋友同事閒聊個幾句來交換資訊時,絕對不會缺少對於土地超限利用、砂石被莫名盜採的訊息,就算實在沒有這種工作機會,以目前社群網站發達的程度,決不至於是要看到紀錄片才會理解台灣環境被破壞的狀況。

甚至,還有許多民眾根本就是環保運動的熱心參與者,要說到台灣環境是如何惡化,內行程度絲毫不比專業人士遜色。但是偏偏首長們的觀後感,還有媒體描述下的台灣人觀賞《看見台灣》紀錄片,竟然這麼的「跳tone」:身處民主時代需要跟人民頻繁接觸的部會長官們,從來沒有接過民眾陳情、也沒有從民眾口中知道台灣環境的惡化,而民意代表都不下鄉跑紅白場也不跟選民閒聊,而台灣人也從不出門,只是關在家中,以至於要透過紀錄片才好像恍然大悟台灣的環境早已被摧殘破壞。

記者、官員在談到這部片的花絮時,都會提到導演曾為政府部門執行過空拍任務、為了理想而辭職拍攝這部片的辛苦。既然如此,難道官員從未在這部片成名之前看過導演的其他成品?難道公部門的預算執行出了問題嗎?眾人都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但是對於紀錄片當中的惡劣狀況是如何造成的,卻幾乎沒有明確的論說,一切都停留在感動。而且,只談環境被破壞的狀況,卻不將人跟殘破國土、惡劣環境連結在一起。我們明明住在台灣,所有的戲劇、文學作品幾乎都一致強調台灣人對於土地的感情,但是就像葉公好龍,我們談到環境惡化時,卻又不講人的真實感受、真實遭遇。

這就是媒體與公部門極力要營造的距離感,拚命猛撒「感動」的要素,是要把環境惡化的元凶,也就是政府、資本家從現實中抽離出來:台灣環境的惡化,不是資本主義的唯利是圖所造成,也不是官員政府怠惰,而是人心淪喪。從上週清境農場事件快速被提起,然後眼看要野火燎原把藍綠陣營、前後兩任內政部長、業者等相關人士全部都掃到時,卻又很快的冷卻下來,就可以感受到各方人士都有捅到馬蜂窩的焦慮。

其實,真正讓人震撼的不是空拍台灣所看到的國土、環境被糟蹋畫面,而是看到在惡劣環境下工作、生活、居住的人。但是,整個「看見台灣」的流行話題熱潮中,偏偏沒有真實的人,也沒有人的生活。這是陽謀,明明身處其中,卻又搞得大家好像是睜眼瞎子一般視而不見,連一些起碼的感受都被抹去了。

恰恰因為我們視而不見、無所感受,所以才有「看見台灣」。

圖說:從導演齊柏林拍攝的紀錄片《看見台灣》中,可看到遭工業、民生、畜牧等廢水污染的後勁溪,汙濁不堪。(圖/台灣阿布電影公司提供 文/中央社)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