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部落新聞眼:創造市場 要讓原住民紀錄片走進電視

立報/本報訊 2013.09.11 00:00
■舞賽‧古拉斯

第7屆民族誌影展即將於10月在臺北市的真善美戲院放映,欣喜的是,有多部原住民導演所拍攝的紀錄片獲選,其中並有4部為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簡稱原文會)補助拍攝,再次肯定原住民紀錄片的價值與影響力。四部紀錄片包括《Alis的心願》、《戀戀Fuzu》、《島嶼的記憶》和《最後的12.8公里》,為原文會99年至101年補助拍攝的記錄片作品,雖然補助經費並不多,但卻讓這個長期在寂寞與艱難中苦苦掙扎的原住民紀錄片,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

越來越多紀錄片在國際紀錄片大賽中得獎,一些紀錄片得到觀眾一致稱讚,促成廣大的觀眾看到異於官方歷史的歷史,以及異於主流價值外的價值,可說是此一補助機制最大的收獲。我們的紀錄片真正好看,但近日《拔一條河》的「票房」卻讓我羨慕不已。暫且不論該紀錄片的內容,我所思考的是,原住民紀錄片作為一種傳播產品,如何能拓展自己的紀錄片市場,擴大影響範圍?或簡單說,能擁有像「拔一條河」一樣的「票房」?

過去原文會辦理過部落影展,是將導演們所拍攝的紀錄片,帶回原來拍攝的地點放映,讓被拍攝的族人有機會看到自己被拍攝的影像,同時藉由「部落電影院」,讓部落族人手牽手在一起,關注自己的文化與生活議題,以凝聚族群情感與強化部落意識。所以,我們很難奢求原文會再投入資源做影片行銷宣傳,我們的原住民導演也很難有機會像大導演楊力州一樣,受到民間企業和媒體的支持,但是,政府部門願不願意把一些資源,用來行銷原住民的紀錄片?讓它有機會也能扮演「台灣社會的良心」(龍應台部長語)?

文化部長龍應台日前說,文化部將推出的「五年五億紀錄片行動計畫」,鼓勵青年投入;培養人才;整合資源;擴大市場;系統行銷,讓紀錄片不僅能夠發揮關鍵的社會功能,亦能成為影視產業重要的一環,以提升台灣紀錄片在華文世界的優勢地位。我們舉雙手雙腳贊成,但是懇切拜託文化部不要獨鍾「華語」的紀錄片,也多一點關注在以「族語」為傳播語言的紀錄片,讓台灣原住民的紀錄片在華人市場也有一席之地,及讓廣大華人認識台灣的多元文化。

除此,原民台即將於明年1月1日正式由原文會自主營運,可以思考讓紀錄片走進電視。筆者特別喜好Discovery頻道所播出的紀錄片。台灣人不喜歡看紀錄片嗎?錯,光看台灣Discovery10年來的成績單:頻道從1個增加到7個,廣告收入成長5倍;自製節目不只屢獲金鐘獎,版權還能賣到亞洲20多國,你以為紀錄片在電視沒有影響力?最知名的《瘋台灣》不是已經被複製成《瘋亞洲》?Discovery的「在地文化國際化」的商業模式提升了台灣的地位,著實令人佩服。

換言之,好看的紀錄片在大眾傳播時代,依託電視的強勢放送,應該會有發展的機會。筆者曾看過內蒙古衛視的紀錄片,紀錄片大部份是講述、追溯、紀錄、發現內蒙古土地上歷史、人文景觀和故事,還原歷史的真實,也有關注現實生活,關注老百姓身邊故事,開播收視率在內蒙古衛視中排行一直在前,很令人羨慕。

另外,雲南電視台有一年播放《茶馬古道》紀錄片,獲得中、日、韓電視製作論壇最高榮譽獎項。顯然,這是民族文化傳播的一個有效方式,他們的經營模式,非常值得未來的原民台參考、學習。如此,不僅讓原住民紀錄片有一個平台,做內部和外部觀點的碰撞,並拓展原住民紀錄片的市場,更能豐富原民台的節目類型與內容,應該是原住民的紀錄片成為一種競爭產業的契機。(部落行銷公司執行長、前原文會執行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