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說書人,而從個人故事,更能看見,台灣歷史的演化脈絡,文化部「國民記憶庫」10日,舉辦今年第二場故事沙龍,邀請5位與談者,暢談孩提時光,現場更有90多歲老奶奶,分享從前那段辛苦往事。
「出磺坑這個三個字,是清朝時候,就命名到現在。」
從小在苗栗公館鄉,出磺坑長大的謝忠雄,講起這個台灣最早開發的油礦場,同時也是全世界,第二個被發現的油井,總是有許多故事能分享,特別是當時唯一對外交通方式,就是搭乘長550公尺的纜車,講到謝忠雄不免感嘆,當時未能做些紀錄。
「國民記憶庫」與談者 謝忠雄:「那時候我們唯一的,不管是石油公司的人也好,他們的器材也好,我們這些社外人居民啊,唯一的通路,就是這纜車,(像是)載卡車上去,還有新娘轎就放在纜車上,當初我們很多鏡頭,沒有錄起來,實在(可惜)。」
「有時候跳草繩,或是打球啦,打那種紙球,我們也買不起,日本人才買得起。」
而老家在桃園中壢,從小就搬到宜蘭生活的陳宋秀英阿婆,是典型客家移民第二代,現在的她已無法,用客語流利交談,只能以河洛話來回味,小時候在日本公學校,讀書的記憶。
「國民記憶庫」與談者 陳宋秀英:「去也走路,回來也走路,都半走半跑,就算跑不快,也很努力跑去學校,但還是常遲到,老師叫我去黑板那邊罰站,就很不好意思,而三星公學校,第一次學生最多的時候,是(日本)警察在趕,不管妳是媳婦,或是女兒都要去讀書,我的同學有些人,都已經15、16歲,才讀一年級,我是9歲去讀的。」
在照相機、攝影機仍未普及的時代,這些與談者珍貴的童年記憶,不論是嘴裡含著柑仔糖的滋味,或是玩著跳房子遊戲,都只存在腦海中了,不過透過他們的分享,年輕一輩的台灣人,像是搭上時光機,從他們豐富的生命經驗中,一探過去台灣的歷史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