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我參加亞投行應注意事項【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大成報/ 2015.03.28 00:00
【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了迎接「兩個一百」(2020年建黨一百週年和2049年建國一百週年)以遂行他偉大的「中國夢」,中國現在正大力發展三大國際甚至跨洲之重大建設,其一是包含中亞、中南半島各國在內的高速鐵路網,其二是沿著古代絲路營建的高鐵至歐洲阿姆斯特丹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其三是沿著明朝鄭和七度下西洋走的海上絲路營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航線(後二者並稱一帶一路);這三大建設營建完成之後預估將涵蓋六十八個國家、世界三大經濟體、佔全球GDP57%、貿易總額46%、人口40%,也就是全球有將近一半人口將受到中國三大國際化建設之影響,這是中國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對全球化、國際化所產生巨大之影響;若在2020年之後中美兩國再「共治」太平洋,中國對世界之影響就更巨大了。

去(2014)年10月,習近平在峇里島會見印尼總統蘇西諾時建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作為亞洲地區的大規模基礎設施之投資平台,該行總資本額為500億美元至一千億美元,由中國負擔出資一半,中國並公開宣布放棄否決權。全世界目前有幾個主要的開發銀行和清算銀行,其中包括聯合國下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國際清算銀行;還有地區性的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歐洲投資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汎美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加勒比開發銀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亞各參戰國都欠美國大量巨額債務,且戰後美國經濟遙遙領先世界各國、一枝獨秀,因此這些國際性開發銀行大都由美國所掌控,就連亞洲開發銀行雖由日本主持但美國還是享有很大支配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以後隨著經濟日漸發達曾幾度要求美日兩國變更出資結構,但美日豈會輕易放棄既有的支配權;現在中國已凌駕日本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美國最大債權國,21世紀以後世界經濟重心又偏移到亞洲,許多國際大投資家和大企業財團都往中國、印度、中南半島、南洋諸島國投下巨資,讓中國、印度都擠進金磚四國之列,馬來西亞、印尼、泰國都擠進二十大「小金磚國」,現在連越南、緬甸都急起直追、發展經濟之企圖心非常之強,且這些國家之基礎建設大多非常落後,中國有鑒於此乃將經濟發展之觸角伸向東南亞各國,將高鐵建設延伸到中南半島諸國,並在緬甸取得出海口,讓中東的油輪縮減三千多公里即可運到中國本土。

為了協助加速中南半島諸國基礎建設之重大戰略,也藉以擺脫美日兩國對世界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之掌控,並藉前述三大國際化建設將其鄰近諸國全部納入大中華經濟圈,以擴大中國在亞歐非大陸之影響力,更遂行習近平之「中國夢」,乃興起組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此已得到37國之同意參與,目前參加國家還在陸續增加中;馬英九個人未經國會或國家安全會議討論同意之情況下已要求蕭萬長趁赴海南省海口市參加博鰲會議之便向習近平表達參加亞投行之意願,好像是馬英九家族自己要參加一樣,這就是馬英九死不悔改的獨裁專政毀憲亂政之自私自利本性。

從前所述可知美日兩國對亞投行不是很熱衷的,尤其是美國根本就是反對的,因為這兩國目前已掌控很多國際開發銀行可在國際金融領域裡稱老大,最有名的是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差一點破產的韓國還是靠「國際貨幣基金」支持才起死回生的,如今更遠遠超越台灣稱霸亞洲前三大經濟大國;如果亞投行組織成功開業,美日兩國的經濟影響力將日漸式微、日漸靠邊站,中國在世界影響力將日漸提升,甚至很快就會超越美國,所以現在美國正在頭顱發麻發熱;台灣也應該頭顱發麻發熱,除非台灣已不在乎美國之任何影響,否則夾在中美兩國求生存的台灣豈能如此輕鬆痛快決定參加「亞投行」;如果台灣加入「亞投行」之意義就表示台灣在中美兩國將重中輕美了,台灣等於和中國準備終極統一了,馬英九在報上講的要蕭萬長注意台灣參加之主權、待遇、地位、名稱之問題,這些都是屁話一句,是馬英九虛偽的嬌飾;中國怎會和你談主權呢,毛澤東不和印度談主權還打了一戰,鄧小平不和英國談香港主權,他還告訴佘契爾夫人「甚麼都可以談就是主權是不可以談的」;無能的馬英九大概忘了他很努力地傾中七年,但由日本掌控的亞洲開發銀行自郭婉容部長至今25年台灣還在為「名稱」問題「抗議中」,未來中國掌控的亞投行老共就會和台灣在各國面前相擁大跳黏巴達嗎?這是台灣參加亞投行第一個面臨的問題。

其次是「資訊不透明」,中國的政體和大多數國家不一樣,他們是以黨領政的國家,他們的國會也不似一般民主國家之國會,他們的資訊透明度也不似其他國家,由中國掌控的亞投行之經營很可能比亞銀、世銀之透明度還不如,尤其是對台灣的資訊透明度很可能會「一個中國」式的;所以除了外交上的「露臉」機會外,台灣是否應在國內國會開幾場公聽會再決定是否參加,不要馬英九自己丟臉丟到國際還把台灣也丟下去,那就很他-馬的了。【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現任台灣國策研究會會長】【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