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國際勞工組織(ILO)基於社會正義理念,致力發展社會經濟,並倡議:「生產力、獲利能力及永續的企業,加上強大的社會經濟及具有執行力的公部門,是持續發展經濟與就業機會的重要關鍵。」ILO於2010年成立社會與合作經濟學院(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 Academy, SSE Academy)提供培訓課程,並每年發布「社會經濟與團結學院年報」[ii],宣揚社會經濟知識與經驗,2014年年報即顯示[iii],歐美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已有相當規模與成效,介紹如下。
(一)社會經濟的規模
各國對於社會經濟的定義、經濟結構及法令規範不同,若將合作社、互助會、基金會與協會等,皆計入社會經濟,歐洲28個國家共有281萬個單位,其中以英國87.6萬個單位最多,其次為德國51.4萬個,再其次為西班牙20.0萬個,法國為19.2萬個,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已臻成熟。另依據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統計[iv],我國約為1,200個單位,顯示社會經濟仍有發展空間。
(二)社會經濟的就業機會
社會經濟對於促進就業的作用不容忽視,歐盟27個國家中,社會經濟提供1,450萬個就業機會,占總就業人數的6.53%。某些國家社會經濟的就業機會成長快速,例如法國,過去10年社會經濟提供的就業機會增加23%;同期間,私人部門的就業機會只增加7%。
(三) 社會經濟多元化的資金來源
社會經濟的資金來源包括銷售利潤、政府補助、會員費、與公部門的契約、與私部門的商業伙伴關係、捐款、非金錢資源如志工等。OECD資料顯示,主要資金來源為銷售貨物或服務,占總收入的31.8%,公部門補助占30.6%。英語系國家的社會經濟,多以市場導向,較不依賴公共協助,但東歐及中歐國家的社會經濟則非常依賴慈善援助。
(四)社會經濟為弱勢者創造就業機會,扮演重要角色
除創造就業機會,社會經濟也能協助弱勢者,融入勞動市場。根據OECD調查,超過四分之三的社會經濟協助弱勢者就業,包括提供培訓和工作經驗,或直接提供就業。但社會經濟所提供的就業,其工作品質也引起部分爭議,例如受到公共採購的契約期間限制,就業穩定性亦受影響。
(五)政府可協助社會經濟發展的面向
政府可協助社會經濟發展的面向包括提倡社會企業創業文化,以吸引人才參與社會經濟;建立可支持社會企業發展的法律、財政環境;針對社會企業提供商業發展、育成中心等服務;提供社會企業與一般中小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政府的採購政策將發展社會企業納入考量;支持研究社會經濟,包括衡量其對社會的影響。
我國非營利組織在解決社會問題上向來扮演重要且關鍵性的角色,一般營利事業重視並實踐企業社會責任亦已行之有年。雖然社會企業在國內已受到各方重視,但仍處於萌芽階段,行政院乃於今(103)年9月通過「社會企業行動方案(103-105)」,從調法規、建平台、籌資金與倡育成等四大策略,推動發展社會企業重要工作,包括透過中小企業法規調適機制,排除社會企業發展法規障礙;建立跨部會平台,整合各方資源,成立完整輔導體系;結合公益創投、民間企業等信用保證專案等投融資金,挹注社會企業發展;鼓勵公民營育成中心增設社會企業輔導機制,妥善利用公有閒置空間等。檢視本方案的策略與重點工作,多符合歐美先進國家協助社會經濟發展的做法。相關部會落實推動本方案後,可提供社會企業發展友善環境,並促進社會融合與包容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