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壟罩在食安風暴中,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進行訪問研究的交通大學機械系博士生吳松岳知曉台灣面臨的難題後,結合自身最新3D列印電子元件研究成果與無線傳感器專長,成功開發一款智慧型瓶蓋(Smart cap),可應用於食品安全檢測,不必打開容器即可無線監測牛奶品質。研究成果七月刊登於《Nature》旗下新成立的《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期刊,並廣獲各國媒體採訪報導。
吳松岳為論文第一作者,在研究中有關鍵性貢獻,其餘作者包括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柏克萊感測器與致動器中心(Berkeley Sensor & Actuator Center )副主任林立偉教授、楊晨博士及交大徐文祥教授。徐文祥教授與林立偉教授是昔日攻讀博士的同窗好友,楊晨博士則是林立偉教授的高徒與多年戰友。
被譽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3D列印可製作各種塑膠零件,其幾何設計的多樣性更可完成過去無法輕易實現的設計,例如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列印大量火箭零組件。吳松岳與團隊將此技術大幅推進,以3D列印製作出包含電阻、電感、電容的電子零件,並將其整合成無線感測器。林立偉教授表示,這是第一次向世人證明,任何人都可以透過3D列印製作出電子元件乃至無線感測器。
目前3D列印使用的各種高分子材料導電性都極差,為了克服這問題,吳松岳透過可列印高分子樹脂與蠟、精度高達70微米的3D印表機印製出各式結構,再將其中的蠟去除後灌入銀漿並使之凝固,便形成導電結構,透過不同的幾何設計,便可輕易的製作出電阻、電感、電容、電感電容迴路等元件。
智慧型瓶蓋就內嵌一組電感電容迴路,此迴路的共振頻率會隨著牛奶中的細菌濃度增加而產生變化,實驗發現牛奶在室溫放置36小時後,電路共振頻率產生4.3%的變化,相較之下,儲存於低溫(4℃)的牛奶只有0.12%的共振頻率變化。吳松岳表示,這些都是無線量測到的訊號,不須外接電線、不用裝設電池,更不必打開容器,從外部就可無線讀取牛奶品質的好壞,他與徐文祥教授已在這領域努力了很多年。
「隨著3D印表機的使用率普及且精度越來越高、材料越來越多樣化,或許將來我們可以在家列印簡單的電子零件、客製化零組件,如同我們現在列印文件一樣簡單。」吳松岳感謝交大多年栽培,特別是指導教授徐文祥老師所為他打下深厚基礎、教導出十八般武藝;楊晨博士與林立偉教授則讓他學習到團隊的高標準、高效率,才有幸在柏克萊生存下來,並在一年內做出微薄貢獻。
剛取得博士學位的吳松岳也強調,技術還不夠好、也還沒完結,許多研究正在進行中,且任何一項都是值得技轉或成立新創公司的好研究,無論在台灣或美國進行研究,都不是為了錢財名利,「是盡我們這一代所負的社會責任,做出有用的東西、培養有道德勇氣的人才,做事不是為了自己,就會越做越順、貴人不斷,建議學弟妹遇到瓶頸時可如此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