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金奈米檢測試片」將為我國預防醫療科技及醫材產業發展開啟新紀元

大成報/ 2015.09.02 00:00
【大成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預防醫療科技將是台灣下一個新亮點的科技產業之一,尤將成為台灣經濟未來的驅動力。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國立中興大學化學系林寬鋸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致力研發出全新且獨特的「金奈米免疫蛋白檢測試片」,較傳統試片檢測時間更快且精準,且具有微小客製化丶可攜化丶數位化及雲端化等優勢,預期該產品技術加值於相關製造業,將勾劃出本土高階醫材之價值鏈丶供應鍵及企業鏈。

根據工研院IEK市場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預計達新台幣12兆元,平均毛利率約35%。現今高階醫療元件的發展重點在於微小化丶可攜化丶數位化及雲端化,而台灣在此領域的發展藍圖,必須掌握其核心技術及全球佈局的專利,進而帶動本土上丶中丶下游相關產業鏈,結合具優勢的物聯網,創造台灣的國際品牌,方能在全球醫材市場脫穎而出。然而,要發展出突破性的醫材產品,其核心技術皆源自非常艱辛的跨領域基礎科學研究工作,且必須要有前瞻的科技政策,長期經費補助,才能深耕技術,締造獨創之技術產品。

國立中興大學化學系林寬鋸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致力於奈米單層膜植入透明基板介面之技術開發,探索新穎的光丶電元件在預防醫療檢測技術及能源儲存等前瞻研究課題的應用。例如,金奈米在尺度10 nm 大小時具有極強的局域表面電漿共振 (簡稱電漿光子)效益,其獨特光學訊號是新世代生醫晶片的關鍵技術。傳統上,化學家會用溶液化學合成法製備金奈米產品,但在塗佈製作成生醫檢測晶片時,因穩定性不易控制,而影響商品化的機會。

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林寬鋸教授團隊之創新發明在於利用微波電漿燒結技術,可在一分鐘內將10 nm 大小金奈米直接植入透明玻璃介面上,進而創造出能保有電漿光子特質的生醫晶片。主要發明者蘇竣葦博士在2006年偶然機會,發現純奈米碳管在微波中會發出白光光源與増強氣體電漿能量密度(研發成果除發表在英國化學通訊國際期刊並取得台灣、美國專利)。

接著許純淵博士,將此微波電漿燒結技術開啓金奈米檢測試片的研究。此發明歷經十年,目前實驗室階段已初步證實在偵測癌症丶帕金森氏症等免疫球蛋白分子上具有顯著的進步性及差異化,預期未來能在臨床上提供更有效丶更敏捷丶更快速之檢測平台。研發成果除發表在國際期刊外,已取得世界各國相關專利約有20件,也成功授權於國內企業,並由產學計畫協助企業試量產規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