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睡眠不足影響發育?  近5成孩子睡眠時間不及格

大成報/鄒志中 2015.03.28 00:00
【大成報記者鄒志中/台中報導】 臺灣近5成孩子就寢與睡眠時間通通不及格 ?! 現在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點上,下課後除了要上安親班,更有許多才藝或補習班的課程要上,回家時間晚,就寢時間也越來越晚;現今3C產品流行,幾乎每個人人手一機,孩子也不例外,看電視、玩手機與電腦而影響就寢時間的也不在少數,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小兒科醫師觀察到,有近5成的孩子就寢與睡眠時間不及格,睡眠不足會影響生長發育,呼籲家長注意孩子的生活作息與習慣。

臺中醫院小兒科門診病人劉姓小六男童的媽媽,劉媽媽說:「知道小朋友睡眠時間對生長發育影響很大,都讓弟弟晚上9點就睡了,老師調查下,他是全班最早睡的,其他同學都很晚睡,甚至有的同學9點才剛回到家。」劉姓男童因為睡得飽,長的頭好壯壯,上課也很有精神。

臺灣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小兒科陳敏恭醫師表示在臨床上,如果發現小孩長得比同年紀的孩子來的嬌小,一問之下大部分都有晚睡的狀況,除了提醒父母孩子睡眠的重要性,爸爸媽媽一定要重視孩子的睡眠問題,必須讓孩子養成早睡的習慣,才不會影響小朋友的發育。如何讓孩子長得又高又健康,家長們可從充足的睡眠、足夠的運動,與營養均衡這三方面來協助小孩的發育。

小兒科陳敏恭醫師表示要讓孩子長得高又健康的首要條件是晚上睡得早、睡眠品質好及睡得久。美國及西歐國家的小孩,大多在晚上8點至9點睡著。在台灣,許多孩子都跟父母一起有夜生活的習慣,超過10點睡覺的孩子比比皆是。陳陳敏恭醫師建議小孩睡著的時間最晚不要超過10點,因為體內促進長高的荷爾蒙,大約晚上9點到10點在睡著時會開始分泌,所以早睡可以幫助長高。小孩身高成長曲線在青春期長得最快,過了青春期,成長就逐漸減緩,女孩子到了18歲左右,男孩子到了20歲左右,就不再長高。充足的睡眠時間是長高的必要條件,成長中的小孩建議一天平均睡眠時間,幼稚園是11~13小時;小學10~11小時;國中、高中9~10小時。

陳敏恭醫師提醒,睡前的準備(就寢儀式)可以促進睡眠品質,包括睡前至少4~6小時內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如紅茶、綠茶;睡前2~3小時不吃宵夜;睡前半小時關掉3C產品且室內空間足夠的話,3C產品不要放在臥室;臥室要有良好的通風,亮度為微弱夜光或黑暗,溫度在24°C以下。為了塑造溫馨的臥室映像,不要在臥室內處罰小孩。睡前小小時段也可以是親子互動時間,利用床頭書或純聊天方式,輕輕鬆鬆的跟小孩閒話家常,然後讓小孩甜蜜的進入夢鄉。在台灣都會區,有不少的夜間活動或過多的課業,都可能剝奪小孩即早入睡的機會。

長得又高又健康第二個關鍵是運動。成長中的小孩每週至少要有7小時且強度在中等以上的有氧運動(Aerobic exercise),且每週至少要有二次的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運動的形式分為兩種: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有氧運動指游泳、打球、跑步、跳繩與騎腳踏車等。小孩肌力訓練是指利用自己身體的部位或重量來做運動,如拉筋、仰臥起坐或伏地挺身,而非舉啞鈴或舉重,因為小孩的韌帶與軟骨發育尚未成熟,所以不適合從事類似大人的舉重等肌力訓練。運動時有心跳加快、出汗或運動中講話有點困難等,稱為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如果小孩在週一到週五無法有足夠的時間作運動,那麼在週六或週日,應把每週至少7小時以上的運動時間補足,這樣才有機會長得更高。但早上10點到下午3點,因紫外線太強,不適合做戶外的運動。每次運動前也需注意暖身、伸展;運動後做拉筋,就可減少運動傷害。

讓孩子健康長高的第三關鍵是營養均衡,遵循健康飲食金字塔與天天五蔬果(紅、黃、綠)便是均衡的營養。飲食金字塔的含意是多吃蔬果、全穀類、一些堅果類、豆科植物,每天一份奶品食物如牛奶、優格,少吃紅肉、奶油,甜點、飲料、再製品的食物(香腸、培根、蜜餞等)。讓家長非常頭痛的是知道天天五蔬果的重要性,然而偏偏有些小孩不喜歡吃蔬菜,為了鼓勵孩子多吃蔬菜,家長們可從蔬菜的種類、烹飪的方式、蔬菜與他類食物的混搭或讓小孩接近田裡,了解蔬菜如何成長;接近廚房,了解蔬菜如何被製作,來鼓勵孩子多攝取蔬菜。成長中的孩子也需要足夠的鈣質,最方便的方法是從鮮奶、奶粉、優格、起士來攝取。小魚乾、小蝦米、深綠色蔬菜、豆腐等,也都含有較多的鈣質。每個小孩只要不要太偏食,幾乎都可從食物攝取到足夠的鈣質,所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不建議小孩吃鈣片。

陳敏恭醫師提醒家長,足夠的身高會讓人更有自信,健康的體魄會讓人精神百倍,健康的身心是每個人的夢想,而良好的睡眠習慣、持續性的運動與均衡的飲食,可以讓家長與小孩共同的美夢化為真實,在即將到來的兒童節連假,醫師提醒家長不要只讓孩子在家當低頭族或沉迷網路,建議爸媽帶孩子「上山下水」,到外面爬山或游泳促進健康,也不要因為連假就讓孩子熬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必須由父母與孩子一起完成。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