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龍骨塌了怎麼辦?

大成報/ 2015.03.04 00:00
【大成報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脊椎壓迫性骨折,是指脊椎椎體的前半部崩塌變形的一種脊椎骨折形態。壓迫性骨折的發生,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骨質疏鬆與外傷。骨質疏鬆是老年人口容易面臨的一大問題,在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於「2015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中提到,於2005至2008年的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50歲以上男女骨質疏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與38.3%。而早在1993年的流行病學統計,台灣65歲以上之城市婦女即有19.8%有一節以上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因此骨質疏鬆乃是壓迫性骨折患者最常見的危險因子。

成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張哲肇表示,壓迫性骨折通常由病史、身體檢查及X光片等各項檢查結果來診斷。超過60歲的病人若有急性發作的下背痛,就要懷疑是否是壓迫性骨折所造成。通常是外傷如摔倒或車禍等事件後突然發生之急性背痛,部份嚴重骨質疏鬆患者甚至僅僅是抬拿重物或是走路稍有不慎滑倒就有可能發生。此背痛於活動時可能會更加劇烈,嚴重者甚至須臥床無法起身。身體檢查部份需要確認疼痛之部位與檢查是否有神經學症狀。壓迫性骨折造成之疼痛通常位於背部中線深處,可能往背部兩側延伸。而病患若有下肢無力、感覺異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神經學症狀時,則必須考慮有脊椎狹窄與神經壓迫的可能,必要時可能需要緊急進行減壓手術。

張哲肇醫師又表示,影像診斷上一般以X光片側面照判斷有椎體楔狀變形的部位,即為壓迫性骨折發生部位。但影像檢查結果必須與身體檢查之背痛部位相符,且部份壓迫性骨折初發生時,X光片上並沒有明顯之椎體變形的情形,在這種情形下,可以藉由磁振造影檢查確認新近發生的骨折部位,並且可以判別是否存在脊椎狹窄與神經壓迫,或是判別因腫瘤或感染造成之病理性骨折。部份無法接受磁振造影檢查之病患,則可改以核子醫學科的骨骼掃描替代,但骨骼掃描無法判別是否有神經壓迫,也難以判別是否有感染等現象。

治療壓迫性骨折一般多以保守性治療為主,以止痛藥物加上臥床休息,輔以使用背架減低疼痛感。但部份病患因疼痛難以緩解或是無法配合服藥等因素,則可以考慮採用接受經皮椎體成形術改善疼痛問題。

經皮椎體成形術乃是經局部麻醉後,由背部扎針經椎弓根至椎體部位注射骨水泥 (PMMA),此一術式優點為傷口小且不需全身麻醉,且可有效改善疼痛。成大醫院神經外科曾於學會報告中提出治療經驗結果分享,進行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後之病患,約有27%病患可解決其疼痛問題,約70%病患可有效緩解疼痛,減少止痛藥物劑量,僅有約3%病患經治療後無明顯改善。

經皮椎體成形術雖為一快速且有效之治療方式,但也有潛在風險。因此在進行此一術式時,必須由專業之醫師於X光機輔助下進行,方可降低併發症發生之風險。

最後張哲肇醫師再強調的是,預防重於治療。針對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的危險因子,骨質疏鬆,必須以藥物治療其骨質疏鬆問題,並且避免跌倒等意外傷害,才能降低壓迫性骨折發生的機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