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長久以來因為對疾病的未知導致許多誤解與偏見,對精神疾病烙印的恐懼害怕,導致許多可能罹患精神疾病的民眾隱瞞病情、不願就醫、中斷治療等狀況,甚至影響就業的權利。因此,今年(2014),台灣精神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正式宣布,Schizophrenia更名為「思覺失調症」,讓【精神分裂症】走入歷史。同時,並攜手與台灣禮來公司合作,於5/2-4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東2C,舉辦【思覺失調症歷年創作聯展】。更邀請本身就是【思覺失調症】精神康復者的美國精神科權威醫師費雪博士(Dr. Daniel Fisher)參與開幕儀式,並分享他精神康復的歷程給台灣的康復者。歡迎民眾於本週末一同欣賞歷屆創作展得獎作品、觀賞心靈影展,一同走進精神康復者的心靈世界,感受精神康復者的生命力量!
10年內,台灣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數增加近6成 但回診率低、中斷治療比例高 !
期待「思覺失調症」更名活動 導正民眾認知 提升就醫與相關治療比例
衛生福利部心理與口腔健康司陳快樂司長表示,根據2012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10年內確診的精神疾病病例已從7.5萬人上升至近12萬人,增加近6成,而單看2011年到2012年短短一年就增加了6,332個確診病例。代表家屬及精神康復者對於疾病的認知程度增加,並願意積極就醫,使得確診病例大幅提升‧這也顯示,醫界與病權團體多年來積極努力推動衛教知識的成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此就醫人數其中多為憂鬱症或躁鬱症患者;針對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原:精神分裂症)之精神康復者就醫率仍有極大的進步空間。數據顯示,中斷治療的思覺失調症精神康復者仍維持一定的比例,其中由於疾病名稱的污名仍然造成精神康復者與家屬的壓力或誤解,而不願意持續就醫。即使衛生福利部持續推動心理健康促進計畫、落實精神疾病的防治與照護,仍有許多精神康復者因為疾病名稱帶來的恐懼與汙名化影響不願意求助就醫、延誤治療,突顯對精神疾病相關知識的不足,容易忽視治療與照護的重要性。
台灣精神醫學會周煌智理事長表示,由長期臨床經驗及國外文獻中發現,精神康復者因為對於疾病的錯誤認知,造成一年的回診率低於50%。但須注意,若九個月後中斷治療,復發機率約7成,而若二年內沒有持續治療,復發機率高達9成!而在日本針對精神康復者回診率低、中斷治療比例高的研究也顯示,多數導因為民眾對於精神疾病名稱引發誤解所致。
因此,日本從1995年花了七年的時間,於2002年成功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統合失調症」,韓國也為了去除疾病名稱帶來的汙名,在2012年將精神分裂症成功更名為「調弦症」。而台灣部分,當時台大醫院精神部主任;現任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發現日本在更名後2004年有研究指出,精神康復者的就醫率與家屬的支持度均有明顯提升。因此,胡海國教授聯合鄭若瑟教授、楊延光教授邀請多個學協會共同呼籲與奔走,於民間及政府單位發起各大小型更名運動,一點一滴地影響了整個台灣社會,各界紛紛開始集結精神分裂症更名的力量。經過10年的努力,2012年由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承蒙前輩與相關協會的努力,積極聯合精神康復者、家屬、精神醫療專業人員的力量,藉由全台發放實體與網路問卷調查,更加密集與積極的推廣「精神分裂症更名運動」。周理事長表示:「經過一年多的投票統計,很高興Schizophrenia終於確定更名為『思覺失調症』。其實『思覺失調』正反映了Schizophrenia的兩大主要病理:思考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二字同時也代表它是有恢復的可能性。希望藉由更名運動,讓更多人認識思覺失調症、提升國人對於精神疾病應有的認知水準、擁有正確的疾病觀念,也鼓勵精神康復者勇敢面對疾病、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