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兩岸保育合作創佳績-正港小貓熊接續報到

大成報/ 2015.07.03 00:00
【大成報記者黃俞珍/台北報導】正當大家引頸期盼大貓熊「圓圓」今年孕事的結果如何時,臺北市立動物園裡正港的小貓熊搶先傳來喜訊。來自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的雌性小貓熊「美可」和「ㄚㄚ」分別產下2仔,為了確保小貓熊媽媽們能擁有隱密且安全的育幼環境,即便是牠們最熟悉的保育員也必須像忍者一般,不但要能在黑暗的環境下進行日常工作,而且還不能發出一丁點聲響。

去年來自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的3隻小貓熊,在臺北市立動物園與該中心的密切聯繫與合作下,今年的繁殖季交出漂亮的成績單,「歡歡」順利得到「美可」及「ㄚㄚ」的芳心,經過約100天的懷孕期,「美可」在6月20日端午節當天產下2仔。由於小貓熊產仔後非常敏感,第一週保育員就算進行24小時監控,也絕對不能更換成陌生人員,保育員鍾嘉能在夜深人靜時獨自仰望星空,因當天天象是雙星拱月(木星、金星和月亮成三角形),給了保育員靈感,幫「美可」產下的小貓熊寶寶取乳名為「可忻」和「可玥」。有趣的是,正當嘉能戰戰兢兢照護「美可」母仔時,發現旁邊欄舍內的「ㄚㄚ」也出現生產的徵兆,並順利在6月22日晚上和隔天凌晨各產下一仔,為了方便個體辨識,也先以小名「Yaffa」、「Yafia」做觀察紀錄。

依循國際上照養小貓熊寶寶的資料,還有福州大貓熊研究交流中心提供的育幼經驗,保育員必須減少不必要的察看,動作要輕,聲音要柔要緩,一般僅透過監視器,送食物時以瞬間掃描法進行觀察,即便是漆黑的晚上,嘉能在熟悉的欄舍裡必須無聲的摸黑工作,只有搬運竹枝時,為了避免碰撞發出聲音,才會打開手電筒最微弱光,整個過程就像在工作環境內扮演忍者一樣。

小貓熊的繁殖過程和大貓熊有諸多相似處,但最大的不同是小貓熊產後護仔性很強,對聲音和味道非常敏感,大陸曾經有小貓熊因為聽到雷聲而把幼仔吃掉的紀錄;寶寶出生後3天是死亡高峰期,一週內仍算危險期,一個月大才稍稍解除警報,且小於一歲以內的嬰幼體死亡率仍然偏高。為了讓「美可」和「ㄚㄚ」安心育幼,動物園決定立刻將照養環境附近的道路暫時管制,而且只有鍾嘉能才能進出欄舍,以影響最小的的輕柔方式幫忙更換食物和水。

小貓熊繁殖季大多在冬季,經過約近百日的懷孕期,寶寶多在春天或夏天出生,一次可以產1-3隻幼仔,性別無法單從外觀判別。小貓熊名列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分布在大陸南方到喜馬拉雅山麓、不丹、印度、寮國、緬甸、尼泊爾等國,估計全球野生小貓熊數目約16000-20000隻,「美可」和「ㄚㄚ」的順利產仔,讓臺北市立動物園與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在小貓熊域外保育合作,再向前跨出關鍵一步。

動物園夜間開放今年從7月4日到8月22日,夏夜有8個星期六,明天是推出大貓熊之夜,除了熱鬧的野保市集,還有朱宗慶打擊樂、獨角仙繪本故事、生態電影院等,歡迎到動物園和動物一起乘涼。

小貓熊小檔案 英名:Red Panda

學名:Ailurus fulgens

別名:小貓熊、九節狼

分類:哺乳綱 食肉目 小貓熊科

分布:大陸南方到喜馬拉雅山麓、不丹、印度、寮國、緬甸、尼泊爾

體型:體重約4~7㎏、體長約60cm。尾長約50cm

食性:以竹葉為主,還會吃果實跟鳥蛋等等

臺北動物園保育網:http://www.zoo.gov.tw/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