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神與物遊─王振邦書藝展

大成報/ 2014.12.18 00:00
【大成報/記者曹惟甯/台中報導】王振邦, 1973年生於臺灣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國立暨南大學中文所博士生,行政院陸委會獎助赴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訪問學者,作品曾獲大墩美展、全省公教美展等首獎並為國立臺灣美術館等公私單位購藏。現為臺灣省美展書法類永久免審查作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兼任講師。

關於此次「神與物游─王振邦書藝展」作品風格與流變,前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何懷碩觀後題辭:「漢字書寫近代由帖派而碑派,民國以來大書家無不一爐冶之。振邦追摹漢唐拓本,亦與古為新之途也。」國際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全集主編劉正成有感而發地提到:「振邦吾友善篆隸金石之文,又雜揉諸體取其漢印之刀法趣味,演成破體之書,呈新鮮之式。其行楷書有北魏墓誌之峻利,筆法又得行書之氣息。作題跋書卷氣中又有精嚴銳利之象,與漢畫像石拓片相映成趣,古意盎然。振邦志于學、游於書藝,並戮力于承古開新,每有新鮮境界,令人注目。」明道大學國學所講座教授杜忠誥在介文論及:「觀其新近諸作,非惟用筆取勢較昔蒼勁宏放,學問亦漸就精微。邇來于秦漢磚瓦文字研興遄飛,所作拓本題跋考證詳贍,文辭亦清通可頌,冶學術與翰墨為一爐,別開新境,剛健雄毅,有足多者。」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岳川在序文中更直接道出:「我看到,王振邦先生學習書法的過程,體現為技進乎道的過程。他在臨帖中吸收經典摒棄陋習,不斷改進書寫習慣,不斷汲取與已相合的現代因數,培養良好愜意的書寫感覺。他深入品味六書古文字、鐘鼎款識、秦漢碑文,又能出入秦碑漢簡的剛健古樸之中。」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兼碩士生導師、山東省書協副主席于明詮亦為此展題辭祝賀:「振邦吾友研習書法多年,四體皆能,尤長於行草,用筆恣肆峻宕,胎息宋明諸賢,于米元章、徐青藤、祝京兆浸淫尤深,點畫雅健,結字詭奇,章法縱宕自如,酣暢多姿。」透過兩岸書壇諸家的深刻論述,不難理解作者長年積累的創作經驗已保有書家一定的功力與火候,值得觀者細細地低回品味。

「神與物遊」一語出自《文心雕龍神思篇》,語意系指主觀意象與客觀物象是合而為一、相互交融。作者選此四字命為展覽主題,正展現其書藝創作本著物我合一的感性思維,在神韻與氣勢上取得主體鮮明的個性主義與風格特色,透過筆墨輝映轉而凝聚在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與抽離,離十年前首展生嫩的傳統作品已漸有所變,別開生面。在傳統作品中仍不乏篆隸楷行草各體書法的形制表現,保有書法應具備的養分與內蘊;現代書法則利用不同書體的特性,輔以形式感構成為取決表現主軸的依歸,並透過篆刻、水墨等技法效果以營造出畫面的視覺張力,統攝在視覺衝突下的某種似而非似的平衡畫面。此外,作者巧妙運用漢畫像石拓片及唐代造像記拓片題款形制,將筆墨趣味與歷史文化底蘊緊密連結,跨越年代鴻溝的想像敍述中,已然勾勒書法藝術在傳統古典與現代創變的可能發展面貌,具體展現書法在漢文化圈發展的實用性與藝術性,感受臺灣實力派青年中堅書家王振邦在學術探索與書藝創作中的翰墨才情,歡迎蒞臨展場欣賞與指教。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