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石器時代台灣先民 怎麼渡過黑水溝

中央社/ 2016.02.13 00:00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3日電)台南科學園區遺址出土大量文物和人類骸骨,與中國大陸東南沿海遺址高度相似,但台灣先民究竟如何渡過黑水溝,目前還沒找到船隻等航行工具的證據。

中央研究院主持的「南科考古計畫」,日前在「世界考古論壇‧上海」,獲頒「田野考古發現獎」。院士臧振華跟媒體談及南科考古發現時指出,居住在南科遺址、距今約5000年前的台灣先民,住宅是杆欄式,陶器和石器風格,都和大陸沿海遺址類似,可推測是渡海而來。

問題是,台灣海峽水流湍急,即便是晚進的明代、清代,渡海來台的漢人都要冒著一定的生命危險,沉船遇難不在少數。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使用的工具必定更簡陋,為何能渡海來台。

臧振華解釋,在1萬2000年前的冰河期,台灣島和大陸相連,但到南科遺址存在的5000年前,地球已暖化,台灣海峽已經形成,要到台灣一定得渡海。從出土文物來看,當時的台灣民族基本上住在海邊,擅長利用海洋資源,其中一項證據是當地較缺石材,當時人們使用的石器,根據原料推測,有70%來自澎湖的七美島。

臧振華說,台灣島5000年前的遺址出現大量澎湖文物,就是很好的證明,古代先民的確很擅長海上航行。然而南科遺址目前還沒找到任何船隻,推測是氣候溫暖潮濕,有機質如木材等難以保存。

臧振華認為,5000年前的台灣海峽,海面可能比現在低一些。近來科學家發現大陸與台灣島之間,橫臥著一大片「台灣淺灘」,現在看不到,但5000年前可能是在海面上,透過這些「陸橋」或「跳板」,使用簡單船隻,就有可能渡過台灣海峽。

另外,近年在澎湖海溝發現的澎湖猿人化石,則更為古老,推測是在距今19萬年到45萬年前,屬於直立人階段。然而澎湖猿人怎麼渡海的,學界沒這個疑惑,因為當時台灣海峽是一大片草原,用走的就可以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