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昨日世界 水道交錯的米蘭

中央社/ 2015.11.28 00:00
(中央社記者鄭傑憶羅馬特稿)說起義大利的水都,眾人都會想起威尼斯。然而,不到百年前,米蘭也是水道交錯,大小運河遍布城市與水共生。

19世紀初在義大利居住多年的法國作家斯湯達爾(Stendhal)曾描述,米蘭是水的城市,運河如寬敞大道,他誇張地說,「沿著可航行的運河,可以從米蘭到達美國。」

直到百年前,熱門景點主教堂附近仍是流水潺潺。

在寫給米蘭大公史佛沙(Ludovico Sforza)的履歷上,出身托斯卡尼(Toscana)的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強調,他「擅長連結不同流域的水利工程。」他仔細研究並畫下米蘭水道的新藍圖和閘門設計圖。

事實上,達文西1482年抵達時,米蘭已經水道密布,還有讓船隻「爬樓梯」的閘門,這位不世出天才也不禁讚嘆前人的鬼斧神工。

羅馬帝國稱米蘭是「中央之地」,因為遠離河川,羅馬人興建了灌溉渠道,自波河的支流引進水源。

多位史學家認為,米蘭在12世紀開始興建的大運河(Naviglio Grande),最初是為了抵禦北方的神聖羅馬帝國入侵,但隨後成為灌溉和交通命脈,奠定米蘭一方之霸的地位。當時的紡織品、橄欖油、鹽、麥等貨物,主要都仰賴水路運輸。

14世紀末動工的米蘭主教堂,捨棄輕巧的磚塊,看上潔白中混雜玫瑰色的大理石,好讓雄偉的結構在陽光下下熠熠生輝。長達兩百年的興建過程,若沒有運河勢必更加艱鉅。來自皮埃蒙特(Piemonte)山區的沈重石材,經運河抵達工地附近的小湖。

隨著人口增加,19世紀時米蘭城顯得擁擠,羅馬帝國興建的下水道不堪負荷且年久失修,廢水引發衛生和健康問題。市政府在1883年開始興建現代的下水道,當時打下的基礎至今運作良好,10年前則增設先進設備,將淨化後的廢水用來灌溉。

米蘭水景固然浪漫,但作家曼佐尼(Alessandro Manzoni)抱怨,「像是骯髒的潮水。」不少市民也難以忍受運河的惡臭,以及衍生的蚊蟲。

隨著汽車、鐵路等運輸發達,1929年,最後一艘船將成綑的白報紙運送到「晚郵報」總部後,覆蓋工程開始,運河變道路。

拜世博之賜,大運河部分河道經過整治,流水在米蘭的嘈雜中再度輕輕哼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