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跳脫纏花新娘髮簪傳統 結合人造石新創

中央社/ 2015.03.01 00:00
消失的女紅3(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1日電)近乎失傳的纏花,在纏花文化保存者陳惠美傳承下開枝散葉,來自台中新社山城的羅秀玉成立博物館及工作室推廣,並影響越南人。

43歲的羅秀玉原是家庭主婦,結婚時也無纏花習俗,更不知如何製作,日前首度在國立中正紀念堂成功舉辦「禪話。纏花」展覽,除感謝家人、工作團隊鼓勵,更感謝恩師陳惠美教導。

在兩個星期展覽期間,羅秀玉每天從開館到閉館都待在展廳內,除和民眾互動介紹纏花及作品外,也帶領工作室團隊現場DIY教學,讓更多民眾瞭解纏花工藝之美。

她談到從認識纏花、學習纏花到舉辦展覽,主要是受先生朱清涼影響,某日先生拿纏花技術保存者陳惠美製作的作品回家,「在先生強烈要求下,我也拗不過他,於是拿起剪刀、絲線開始一圈圈的繞ㄚ繞著」。

她說,初學時很挫折,「這不好纏」,首先是半唇形紙片不好剪,然後纏繞時線繞得不好或露白覺得很醜,線拉的不好則作品看起來很粗糙,手的力度錯則手指會很痛,另外還要克服手汗問題,因此曾一段放棄3個月。

從民國102年開始接觸學習至今,光剪紙就練習3個多月,能舉辦個展她謙虛的說「覺得能力還不夠,很不好意思」,辦展作品要多元化,擔心作品不足,壓力很大,不斷的想、設計及纏繞出不同的作品。

目前還是跟著纏花文化保存者陳惠美學習進階纏花,力求每個馬步都蹲穩,每個過程都能有進步,「只要有心,不會有困難」。

看著陳惠美對纏花推廣的投入及技藝保存的努力,為文化傳承盡力與先生、人造石藝術家朱清涼共同在家鄉成立石頭精靈博物館及工作室,還有駐館纏花師,除了創作也有展覽。

來自越南胡志明市的29歲阮素娟是纏花工作室成員,工作閒瑕之餘也學纏花,至今已快1年;在越南沒有接觸這類手工的她說,因為看到紅紅的纏花好美而投入,不過,剛開始時也有一段痛苦期。

她說,剪紙剪好後,用手指將剪紙與鐵絲抓好,拿著線要開始纏繞,小巧的纏花讓壓著的手指很痛,隨著時常練習與技術熟練,數週後已克服困難,看著作品就會覺得很高興,參與展覽是人生的成長。

石頭精靈博物館位在新社區協成里興隆街70號,開放時間是上班日上午8時30分到下午5時,博物館作品包括纏花與人造石,及二種的新結合,讓傳統蛻變成生活美學。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