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東16碼頭軍營內,家屬今天在太平輪紀念碑前獻花遙念。因年紀大、身體狀況、天氣嚴寒等因素,每年紀念人數逐漸凋零,讓「1949太平輪」作者張典婉相當著急。
張典婉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家屬爭取遷移紀念碑,遙遙無期。開放大陸觀光客自由行後,許多家屬只能抱著鮮花在軍營圍牆外,跳躍企圖觀望紀念碑,卻不得其門而入,畫面令人鼻酸。
歷史回到1949年1月27日下午,太平輪從上海16鋪碼頭啟航,晚間在舟山群島海域攔腰撞上從基隆出發的貨輪建元輪。
建元輪沉沒後,僅3人獲救上太平輪,但不久,太平輪也下沉,附近的軍艦、漁民救起50多人生還,超過千人罹難。
基隆港海軍基隆後勤支援指揮部於1951年設立「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但軍方後來在紀念碑外圍築圍牆,阻隔罹難者後代隨時想悼念的心情與記憶。
家屬每年都要申請,盼遷紀念碑以方便悼念。張典婉說,已向相關單位爭取「N」次,都無疾而終。
遠從台中東勢北上,罹難者第三代吳素萍今天也到場悼念,今天也呼籲政府重視這段大時代的歷史記憶。
張典婉說,應遷建或重建紀念碑到公眾場所,只要各單位願意,一點都不困難,不要國防部長一任換一任,家屬總是失望。
她認為,當年外省人登陸的西二、西三碼頭,幾乎是移民台灣的第一站,適合遷碑。家屬屢遭種種困難,時光漸逝,家屬永不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