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12年國教的牛肉

立報/社論 2012.05.07 00:00
12年國教近來成為台灣社會議論的焦點,但是多半集中在制度或形式的面向。特別是關於未來高中入學方式;由於涉及公平以及明星高中的存廢,成為各方爭議的戰場。誠然,促進平等就學機會,消弭教育中的精英主義是推行12年國教的主要目標之一;然而,我們認為,一個如此重大的改革措施,付出昂貴的政府財務以及社會成本,不應該只求形式上或制度上的功能,而應該同時具有改革教育內容的作用。我們呼籲,關心12年國教的各界人士,宜利用這次難得的巨幅改革機會,同時檢視我們中等教育的教學目標、課程規劃、以及師資培訓與成長等中等教育的內涵部分,以因應時代的各種挑戰。

台灣的中等教育在半個世紀前曾經進行過一次巨大的改革,即9年國民教育的實施。半個世紀以來,中等教育基本上維持50年前的體制。這期間雖然也經過一些改革,例如國教「9年一貫」體制的設立、廢除標準版與一綱多本的教科書改革、高中入學方式多元化、技職學校的萎縮等等。但是,相比這次12年國教的實施,這些改革都只能算是微調。半個世紀以來,社會環境以及教育工作都有巨大的變遷。例如,半個世紀前,適齡學生入大學率不到2成,如今已經接近百分之百,從而中等教育的教學目標必然經歷重大的變化:過去多數中學畢業生直接進入社會,中學成了受教育的終點站;如今中學不過是受教育的中途站,中學教育的目標主要是作為高等教育的承先啟後者。僅此一點就可看出中等教育進行更深刻改革的重要性,而不宜僅限於入學考試的公平問題而已。

其實,類似的根本性改革已經在高等教育進行了。半個世紀以來,高等教育歷經兩次重大的改革:發軔在1970年代的大學普及化(改變了大學菁英教育的傳統),以及近20年來通識教育的倡導(改變了大學以培養專業人才為主要目標)。這兩次重大改革當然源自外在世界的巨大變遷。然而,這樣的變遷不可能只影響高等教育而已。中等教育同樣在共同的社會氛圍中,理應進行類似的根本性改革。然而,台灣的教育改革者似乎只注意形式上的公平以及入學考試折磨人等問題;外在環境的巨大變遷並未引起教育改革者警惕。

高等教育的積極改革與中等教育的保守性格,已經造成一些不協調的矛盾現象。例如,高等教育極力推行通識教育,而高中卻維持違背通識理念的文理分流。我們呼籲,12年國教的改革,不能僅僅專注於入學考試等形式問題,應該利用這個難得的改革契機,整體檢討中等教育的目標與教學內涵。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