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5倍 華人首版心房顫動治療指引發布 助國人遠離中風威脅

中央社/ 2016.12.06 00:0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61206 15:07:26)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據統計,逾5成85歲以上的年長者中風的主是來自於心房顫動,且心房顫動患者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死亡率更是一般人的2倍。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俊立教授表示,高達7成5的心房顫動患者無症狀,因此台灣至少40萬人曝露在中風的高風險下而不自知。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副理事長江晨恩教授表示,過去台灣的心房顫動治療方針都是參考歐美的準則,但東、西方人種因基因、飲食的差異,對於藥物反應也不盡相同。

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研究顯示,亞洲人若使用傳統抗凝血劑治療,顱內出血的機會是西方人的4倍,一旦產生顱內出血死亡率高達5成。有鑑於此,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在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陳適安教授率先推動下,由台北榮民總醫院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教授主筆,集合了台灣15家醫院、27位專家,歷時三年共同制定了華人地區第一部的心房顫動治療指引。

江教授進一步說明,相較於傳統抗凝血劑,亞洲人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可降20%的死亡率;更值得重視的是,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在亞洲人種中可以比傳統抗凝血劑治療更減少43%的重大出血率及68%的腦出血問題。因此,華人首版心房顫動治療指引中更明確指出:建議華人心房顫動的治療應全面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取代傳統抗凝血劑,成為華人地區預防心房顫動的腦中風之第一線用藥。

此外,相較於傳統抗凝血劑,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安全範圍廣,治療時不需時時監測或固定劑量,而現行治療藥物中更有逆轉劑(即俗稱的解毒劑)輔助,若有重大手術需求,更能協助患者順利完成治療。

為防治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問題,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邱春旺醫師表示,除了藥物治療外,改變生活型態也是重要的防治關鍵,日常控制體重、血壓、血脂、血糖等都是對疾病控制有一定的幫助,另外更也提醒大家要時時量脈搏,若感受到不同的跳動,建議民眾應儘速就醫。

訊息來源:2016 Guidelines of the Taiwan Heart Rhythm Society and the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http://www.jfma-online.com/article/S0929-6646(16)30309-6/abstract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