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國際太空站 微重力環境下研究實驗室

中央社/ 2015.10.05 00:00
(中央社台北5日電)國際太空站是繞行地球軌道運行的一個大型太空設施,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時速2.8萬公里,每90分鐘繞行地球一周。

根據維基百科,國際太空站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目前由6個國家或地區合作運轉。這6個機構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俄羅斯太空總署、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太空總署、巴西太空總署和歐洲太空總署。

迄今為止,已有來自多國的太空人登上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執行任務,包括在台灣出生的太空人林格倫(Kjell Lindgren),台北天文館日前在臉書「臺北.天文通」發文說,林格倫曾在杜鵑颱風襲台時,還特別在推特發文關心台灣。

不過,國際太空站任務多為美國或俄羅斯主導的太空計畫,其中還包括7名太空遊客。

國際太空站最多可承載6人,太空站在地球上的重量是100萬磅(45萬公斤),大小約一個足球場。

國際太空站1998年11月發射第一個部件,是由俄羅斯火箭所發射的黎明號功能貨艙(Russian Zarya),接下來2年有更多部件加入,才準備好讓太空人進入生活,2000年11月2日第一位太空人到達,自此後就一直有人類住在太空站。

之後有更多部件加入,直到2011年,國際太空站才完成建造。

國際太空站最初提議的名字為「阿爾法(Alpha)太空站」,但遭到俄羅斯反對,理由是這個名字暗示國際太空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太空站,但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已先後成功地運行過8個太空站。

從1998年發射第一個部件起,國際太空站預計將運作至2015年或以後,國際太空站原計劃在2020年後結束使命,脫離軌道,直接墜入大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