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灣農業的未來 百大青農尋活路

中央社/ 2015.10.10 00:00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0日電)農業翻新需向下扎根,農委會今天發表第一屆百大青農齊聚展現成果。這不是比賽,而是要栽培台灣農業的人才;除有青農因理念而相戀,並有人已創立社會企業。

農委會「第一屆百大青農」於2年前遴選出爐,來自全國各地的100位青農,今天齊聚台北市信義誠品展演廳,一一接受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授證,台灣的農業前景,未來全看他們。

現場青農最年輕的是79年次的羅伊秀,家中種香菇,她的農產除了創品牌「菇媽媽」,自己也在網路銷售,並參與楊儒門的農學市集實體銷售。她還因為獲選百大青農前往荷蘭學習課程,因而認識另一位71年次的青農同學吳鎮宇,兩人成為情侶。

吳鎮宇來自雲林,種洋桔梗、小蕃茄及甜瓜,3年前捨棄電子業工作,回鄉務農,已能自產自銷。百大青農的遴選與培訓,意外為年輕一代找到適合的伴侶。

另來,自花蓮的青農盧紀燁,已籌設、運作社會企業「壽豐印象」達5年。專長在財務金融的他,5年前因為父親身體狀況不佳,所以返回家鄉務農,與有沒有興趣無關,加上考量父親已76歲了,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質跟量都必須做起來」。

他說,自己家中種3甲文旦、2甲南瓜、2甲地瓜及2甲的米,「因為自己也是農民,所以才能說服在地其他青農一起籌組『壽豐印象』,已有50多位青農參與」。

「壽豐印象」是這50多位青農所種農產的行銷品牌,不只在當地開設實體店面,也有網路虛擬門市,農產從米、蔬菜到水果都有,7成業績來自網路店面。

以盧紀燁為例,他自己一年營收約新台幣150萬元,扣除所有成本,年收益50萬元,供全家開銷,其實不甚充裕,所以還要再拓銷。

另一位首屆百大青農何政儒也參與「壽豐印象」,他說,他種了8甲水稻及4分地的蕃茄、香瓜與哈蜜瓜,一年營收170萬元,扣掉成本,小家庭4口加上父母共6人,一年生活可支用60、70萬元。

今年獲選為首屆百大青農的伍美黛、57年次,也是第二代青農,她種火龍果、薑、蔥及紅鳳菜,她說,「沒了父親務農年代的青果合作社,現在青農也能自產自銷,很好!」

盧紀燁非常有企圖,他已建置「壽豐印象」的金流與物流,可用ATM或信用卡支付網路購買價格,在花蓮離台北較遠的不利條件下,物流成本控制在售價的1/5以下,不超過西岸小農宅配成本(約為售價的1/7)太多,以確保青農們的獲利率。

他強調,參加百大青農後,農改場的栽種技術與輔導處的行銷專業都會挹注進來,加上產品規格化行銷,農產的量與質都會持續擴大。

農委會統計,這2年共投入超過5660專家輔導人次、設施設備補助超過2480萬元、協助申請專案農貸超過1億3900萬元、導入新品種或技術超過180項次、協助產品或故事設計超過260件、導入資訊或自動化系統超過30項、補助創新加值經營企劃執行超過400萬元等資源。

累計協助百大青農擴大規模超過500公頃、產品通過驗證超過240項、加工研發超過100項、通路拓展超過350項,整體產值平均提升61%。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