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阿喜聊天室》客家知識分子的功課

銳傳媒/黃丙喜 2024.05.13 05:20

陽明交大擬在客家學院用地產學合作興建商辦大樓案,在社會和師生的反彈聲浪下,雖然平息了,卻捲起了客家學院在各個大學普遍未受重視的風波。此事潛存已久,客家知識分子不能再自嗨,必須冷靜面對了!

客家學院的設立始自陳水扁總統的時代,2003年,號稱全球首創的客家學院在中央大學開張,而後交通大學、聯合大學相繼成立。桃竹苗是客家重鎮,興建客家學院時,當地政府和客家族群也出錢出地,引為盛事。現實卻是,熱情必須要靠薪火才能持續,否則,終究會碰到冷屁股,這是人情和事理之常,大學豈能例外!

熱情過頭之後,冷屁股

台灣怪現象之一是凡事一做就熱情過頭。以當時的人才、錢財都沒有辦法養成三個國立大學的客家學院,也開授不少那麼多的客家學程;何況,有開設客家相關系所或中心的還有台大、台師大、屏科大、屏教大、高師大、美和科大等等大學。問題來了,只要會講客家話的、有博士學位的,紛紛搖身一變成了泛稱客家學的教授。

鄉野傳奇的故事可在社區大學說說;要上大學的講堂,歷史考證和系統歸納可不能少,否則客家的主體性只是蒼白的吶喊,激不起社會廣泛的認同。迎接AI 的新世代和國際競爭的新局勢,客家知識分子真的不能只往內看,而要多向外看,才能譜出令人感動的篇章。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是個警訊。大家可以接受活動第一次辦,一定會有缺失,但不能不知反思反省。

大學校長之問,事常理

花無百日香,日久見真章。客家學院在校務會議中常被質問:「有客家政治學、客家經濟學、客家社會學,請問有客家物理學、客家生物學、客家資訊學嗎?」事實本來就很現實,勉強撐起來的棚子那裏經得起狂風吹!每個大學校長治校誰不想追世界排名,辦學也動輒要上億的經費。這跟打選戰一樣,沒鈔票、沒選票,在群雄並起的武林怎會受到尊重?如果再不知合縱連橫,善用國際主流價值或時事議題,丟出令人佩服的話語權,又怎能要求平起平坐?

母親節,閩南語歌手張月卿唱的《春花望露水》,短短四分鐘的歌,無論詞曲、音律、内容和意境,充分發揮族群的特色,也緊扣慈母遊子的心弦,大家紛紛加上短語轉傳。客家話要不流失,流行歌曲是一條路。客家教授們,文創真的是一門好生意,生意是生生不息的交易,何必捨近求遠、瞻前顧後?!

「一等人,忠孝傳家;兩件事,讀書耕田。」客家族群向來自傲血液中流著合群、義氣和風骨。奈何,院小也會妖風大,不知何時起,客家學術圈也掀起門派之爭,加上黨派、統獨、顏色及意識形態的操弄,客家學者應有的科學、理性、客觀、務實的精神於是跟著政治搖擺。「客家擺中間」豈能淪為向權勢靠攏的遮羞布?!

繁花簇錦之內,憂參半

一個島上,不少的客家系所,快廿年了,不能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也應該樹立起台灣客家的一家之言。可惜的是,客家學者做的多是名家之言的推砌,或國際理論橫的移植,看似繁花簇錦,卻只是整理花圃,植栽施肥,沒有掌握花種的開發、育成、改良,或行銷、品牌的核心優勢,辛苦勞動,還是花農,對產業、國家和社會的創新和永續貢獻有限,無法發揮知識的價值。

[caption id="attachment_61261" align="alignnone" width="1477"] 客家人在台灣,台灣的客家人,不一樣的思維會產出不同的格局和效應。全球約有六千萬客家人,從台灣出去的客家人分布世界,這其中有何交集、意義和機會?[/caption]

前瞻國際主流價值,發現族群的歷史、人文、地景等等精髓,進而引動世界新的思潮,是現代台灣客家在學術上可走之路。但要實踐理想,定得經過一番寒徹骨,不能只在象牙塔內推想,必須靠深入現場的對話、調查、統計,才有發言權;經由邏輯推理、因果印證、實務運作,才有話語權。理論只是時下經過印證的事實,這是國際學術的通則,也是世間冷酷的挑戰!

做為現代民主社會的知識分子,不必像學者薩伊德倡議的一定站在權力的對立面。監督的價值是對於有權力的人做對的事也不吝給予掌聲。但是,對於那些為了功名利祿,拉幫結派、彎身折腰之人,更敢於挺身糾正,否則,進步的路途會充滿阻礙。

鄉關何處之思,定心錨

此時此刻,正當全球「挺巴勒斯坦,反種族滅絕」的學潮風起雲湧,值得客家知識分子深思的是,為何薩伊德能引領八方,成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導師?他在《鄉關何處》上說:「文化是記憶抵抗遺忘的一種方式,凡是政治認同受到威脅的地方,文化都是一種抵抗滅絕和抹拭的方法。」這應該也是台灣的客家學院今後可以借鏡的定心錨。

《陽明交大的倫理難題》經媒體刊出後,引起學術和企業界的廣泛迴響,多予勉勵。客家語諺「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祖宗言,不只是語言,還有文化和精神。客家學院未受相對重視存在已久,不只陽明交大,中央、聯合也是如此。主因為何?客家知識分子趕快來找到源頭,一起有為有守,趁著外在、內在環境都還有熱風,向上起飛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