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食農教育做中學 吉東國小大灶課找家鄉味

客家電視台/曾宏智 高雄美濃 2024.05.10 19:05
傳統大灶可以煮水、煮飯,遇到過年節慶時,還可以製作好吃的粄食,高雄市的吉東客家人文實驗學校,近年發展以大灶為主題的飲食課程,學生透過親身參與,找到傳統客家味,也把溫暖的家鄉味深深放在心裡。 大封使用的豬肉、雞肉,要先用油炸過,再燜煮後會更有味道,吉東國小的老師,在現場講解大封料理的祕訣,同時也邀請前來交流的新上國小小朋友,一起煮午餐。 新上國小學生 李睿:「我感覺那種就是有一種滷味的味道,然後就,聞到就想流口水。」 吉東客家人文實驗小學教師 龍淑貞:「豬肉、雞肉、冬瓜、高麗菜,都疊下去之後,就這樣小火(燜)好了,讓它慢慢的燜,燜出香味十足的客家味。」 有人第一次看見大灶,也有人第一次這麼接近新鮮的食材,還有人第一次動手煮飯,對在都市生活的孩子來說,用大灶烹飪食物,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這也是一次走進客家庄,接觸客家文化的開始。 新上國小學生 吳家瑄:「像是我就學到怎麼做披蕯,這一次的披蕯是用美濃的在地食材,像是水蓮(野蓮),水蓮也有加進去,洋蔥、起司等都有加進去。」 新上國小學務主任 李慧美:「它是用身體的五感去觀察、去體驗,去感受在地的一些食材啦還有特色,文化 客家文化,跟我們在社會課本上跟他講,客家村是怎麼樣,或是客家料理怎麼樣,那今天他可以用親身體驗的感受,去了解它、接觸它、體驗它。」 從傳統的大封、割稻粥,到創新的鹹豬肉披蕯,每一項料理都是專業的學問,也需要授課教師不斷的研究調整,才適合放進課堂中教學生,學校表示在少子化的年代,以大灶為主體的飲食課程,教孩子學習如何分工合作,還有書本無法教的族群認同感。 吉東客家人文實驗小學學生 陳姿蓉:「就是可以一起跟那個都市小孩,一起分享我們這邊的食農課程,像是做披蕯、做粥,然後還有那個做那個高麗菜封。」 吉東客家人文實驗小學教師 龍淑貞:「他在讀書的經驗裡面,可能六年課本上記得的東西很有限,可是他永遠都記得這個大灶,燜煮出來的味道,他吃到的感覺。」 吉東客家人文實驗小學校長 劉家宏:「那對我們而言,一口灶一家人,那其實我們共同在一個伙房底下,就代表我們共同用一口灶,那我們在這個伙房下生活,所以這個灶它其實也凝聚了,我們所有人的感情的記憶。」 用好吃、好玩的方式,讓孩子輕鬆自在學習自己的文化,在吉東國小的校園,大灶是連結傳統飲食,與現代教學的一座橋梁,現在這座橋,不止開闊孩子的學習之路,也把家鄉的味道放在心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