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靜美/彰化報導)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將羽毛與廢菇包結合再利用,針對洋香瓜栽培,開發專用本土緩效供肥介質,除讓農業副產物得以加值循環,並解決進口泥炭介質價格日益高漲所導致生產成本上揚之問題,今(7)日舉辦「洋香瓜專用本土緩效供肥介質田間示範觀摩會」,吸引70位農友參與。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洋香瓜專用本土緩效供肥介質,吸引70位農友觀摩。(記者葉靜美翻攝)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洋香瓜專用本土緩效供肥介質,吸引70位農友觀摩。(記者葉靜美翻攝)
改良場戴振洋副研究員表示,洋香瓜常於溫室設施內採介質耕作生產,普遍運用進口泥炭作為栽培介質,因設施高溫環境或熱水殺菌處理,皆會加速栽培介質分解,致使團粒構造遭受破壞,介質密實而孔隙不足,降低介質通氣性及排水性,影響作物根系發育。
農民為解決介質劣化所衍生之減產及園區管理不易,常每隔2-3年更新介質,導致提高介質購買、搬運及裝填成本,且泥炭開採、運輸及應用皆會導致額外碳排放,因此,如何循環應用農業副產物以穩定舊介質理化特性,亦有助於開發介質耕作低碳生產模式。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洋香瓜專用本土緩效供肥介質,吸引70位農友觀摩。(記者葉靜美翻攝)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洋香瓜專用本土緩效供肥介質,吸引70位農友觀摩。(記者葉靜美翻攝)
曾宥綋助理研究員進一步說明,栽培介質若具緩效供肥能力,可減少生產過程之化學肥料用量,進而減少製造肥料產生之碳排放。該場經應用羽毛抗分解特性,結合菇包生產剩餘木屑、高鉀資材及羽毛分解菌,已成功開發本土洋香瓜專用緩效供肥介質。
洋香瓜專用緩效供肥介質每公升預估價格為3.5元,較泥炭每公升4.3元可節省19%生產成本;且洋香瓜種植於本土緩效供肥介質中,在不額外施肥條件下,單果重1.4公斤、糖度17.0。Brix,極具生產效能。另應用與洋香瓜生產後之舊介質以1:1混合,可提高介質養分含量及緩慢供肥效果,單果重達1.68公斤,較種植於舊介質提高果重16.8%,糖度達17.1。Brix,且葉片氮磷鉀含量分別提高16.2%、75.0%及 26.5% 。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洋香瓜專用本土緩效供肥介質,吸引70位農友觀摩。(記者葉靜美翻攝)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洋香瓜專用本土緩效供肥介質,吸引70位農友觀摩。(記者葉靜美翻攝)
臺中場場長李紅曦指出,臺灣每年產生之菇包生產剩餘木屑約15.6萬公噸、廢棄羽毛約2.8萬公噸,若能妥善加值應用,當能符合全球減廢零廢的訴求,為永續循環盡一分心力。該場開發之本土緩效供肥介質,可應用於降低農業生產之碳排放,為兼顧生產收益與環境品質之利器,未來藉由相關資材與介質廠商承接技術量產,並落地應用於產業將有助於農業永續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