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三個人樂團跨界舞蹈與影像 顛覆傳統國樂想像

民生@報/ 2022.06.02 18:12

【文/陳小凌】兩廳院2022新點子實驗場,邀請「三個人」創作型室內樂團(3PEOPLEMUSIC)演出《催化效應—融·共感》,以笛、阮、箏與弦樂四重奏合奏,透過特殊的演奏技法,創造獨特聲響,共同呈現三首創作曲目,首次挑戰融入舞蹈與影像共感再創作,詮釋作曲家的創作思維。6/3-6/5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登場。

 

《催化效應—融·共感》是三個人首次嘗試加入舞蹈與影像的音樂會演出。攝影張震洲。

 

此次全新的演出,源自於三個人樂團2020年受兩廳院推薦,赴法國鳳凰劇院進行駐館計畫,與當地弦樂演奏家交流切磋,並特別委託三位臺灣作曲家呂佾庭、林煒傑與黃苓瑄為三個人與弦樂四重奏組合編制創作,演出深受法國觀眾熱烈迴響。因此,便以此演奏組合為基礎架構,擴充融入舞蹈與視覺元素,突破傳統音樂的形式,看見屬於臺灣國樂的不同風貌​。

 

《催化效應—融·共感》中,作曲家呂佾庭創作的《瓶中花》,象徵著為了延續生命之美而被迫永恆化的同時,壓抑其凋零枯褪的本質,形成的一種掙扎的扭曲,透過特殊演奏技法和改變樂器的演奏方式,以瓶中花為隱喻,作為對世界認知的關注和總結;而林煒傑所創作的《众・㠭》,曲名裡的「众」,同「眾」字,指的是長期在音樂中一起成長的夥伴,也象徵著三個人樂團演奏的三個國樂器。而另一字「㠭」,同 「展」字,指的是弦樂四重奏在作品裡運用精緻與巧妙的手法來呈現出多層次的聲響,同時也是形容弦樂四重奏如何延伸、擴大、揭示、與「展」開出笛、阮、箏裡更深層的樣貌;而黃苓瑄所創作的曲目《催化》,則是透過七位演奏者相互影響、共構,產生新的聲響體驗與新的共作模式,七位演奏者時而分別各為單獨的個體,時而透過聲響與具象之接觸相互連結而合為一體,相互催化影響,使「催化」主導成就整曲的中心思想。

 

《催化效應—融·共感》七位演奏家,左起:中提琴江婉婷、大提琴張智惠、小提琴張家倫、小提琴曾敏青及三個人樂團-阮潘宜彤、笛簫任重、古箏郭靖沐,攝影張震洲。

 

三首創作曲目,藉由此次三個人與臺灣四位弦樂家們共同合奏,以特殊的演奏技巧,如琴弓拉奏古箏弦、以螺旋棒演奏小提琴,或與作曲家討論樂器各種可能的演奏方式,呈現現代音樂的不同樣貌。也透過中西樂器的音樂演奏,進而催化舞蹈與視覺藝術元素創作,讓觀眾們感受聽覺被音樂環繞包覆,並藉由視覺影像展開對聲響的想像,體驗這場由音樂串聯舞蹈、影像所引發的催化效應。

 

團長郭靖沐表示:「考量以往觀眾大多以『觀看』舞蹈節目、『聆聽』音樂演奏的方式居多,較少專注於舞蹈肢體與音樂之間的關係,透過這次組合,希望能讓觀眾感受到三種藝術元素共同詮釋一個聲音作品的方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