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月池這一頭遠望謙興堂,雖然因為年代久遠,若干建材不得不變更,但古宅樣貌依舊壯觀,是大雅區唯一僅存的古民宅,卻被台中市文資委員以15:0全數否決,不予列為文資保存。(圖/均為張晴輝提供或陳婉真攝)
作者/陳婉真
大雅謙興堂,是台中盆地僅存極少數保存完好的台式古民宅,顧名思義是位在大雅區(原台中縣大雅鄉)的知名老宅。
早在30年前的1992年,台中縣立文化中心便曾委託中央研究院,由許雪姬主持,以兩年的時間,調查縣內145棟民宅,完成一本《台中縣建築發展——民宅篇》的田調成果報告,那時它就有139年的歷史,至今已有169年了。興建年代比知名的霧峰林家花園還早,是中研院認定的台中縣最古老民宅。
那個連文化局都還沒有的年代,地方政府就認定它的存在價值,認為它是很珍貴的「古蹟」。想不到30年後台中縣市合併升格,如今成為全台第二大都市,享有「文化城」美名的台中市,其文化局,在今年3月25日的文化資產審議會議中,無論是將謙興堂指定為古蹟,或是登錄為歷史建築,兩案出席委員15人,竟全數不同意而未獲通過。讓長年為本案努力奔走的謙興堂後代張晴輝直呼很意外,也很難過。
這樣的結果讓長年關心文資保存的人士認為,由於會議記錄僅有公開決議票數,並沒有呈現審議委員之意見和說明無文資價值之理由;尤其謙興堂一案在市定古蹟、歷史建築兩次決議都是0票贊成、全部文資委員反對的結果,令人無法不啟疑竇。
這座早已登載在大雅區公所網站列為景點的合院,由張壬子興建於清朝咸豐年間。一百多年來張家子孫可謂代有才人出,例如張壬子的兒子張斐然曾經是大清帝國「舉人」,日本人來了以後頒發給他一枚日本帝國「紳章」,並曾擔任大雅埧長(後改制為大雅庄)。因為家族中有人中舉,房子才能興建成燕尾屋脊(傳統中式建築,只有廟宇可以使用燕尾屋脊,民間則只有做官或中科舉的人家才可使用,以顯示其社會地位)。
清朝時中舉人的張斐然,改朝換代後日本人為攏絡台灣士紳,特頒發給他紳章。
相當不容易的是,張斐然的兒子張文德也曾擔任大雅庄長及台中農田水利會會長,而張文德的兒子張啟三後來又獲選為大雅鄉鄉長(張啟三的夫人張賴淑美曾擔任過台中縣議員)。一家三代分別於兩個不同朝代都能擔任鄉長(庄長),在台灣地方自治史上應該也算絕無僅有了。
張家第二位擔任大雅庄長的張文德,任內頒發表彰狀給自己的兒子張啟三(兩人均改姓為赤松) ,國民政府來台後,張啟三也擔任過民選的大雅鄉長。
除了在地方政界之外,根據張家後代的資料,18世張文煥是中央書局文化才子,18世張文鋭蛇科醫療聖手華陀,18世張璧麟傳道授業解惑師,另有曾孫19世張啟震100公尺短跑成績10秒6,台灣第一,風靡全日本號南星。19世張啟民遠近馳名新民商業校長,19世張啟三鄉長、縣議員,19世張頼淑美縣議員,19世張瑞楨西屯「張家祖廟」主任委員,19世張瑞梃大雅鄉農會總幹事,以及玄孫20世張壯熙,9年台中縣副縣長等...,皆曾經是對台中縣/市的發展卓有貢獻的人物。顯見張家與大雅甚至大台中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這其中短跑健將張啟震,於昭和十三年( 1938 )七月在東京參加日本全國運動大會時, 100公尺短跑破全國紀錄,這項紀錄由他保持超過30年。
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台美雙方於陽明山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其中具體作法之一是擴建台中市原有的公館機場為清泉崗機場(越戰時期它是美軍最大的軍機維修基地)。這個計畫被稱為「陽明山計畫」,總共徵收了大肚山台地近1400公頃的土地,周邊清水、沙鹿、大雅、神岡等鄉鎮部分村落居民,被集體遷村到新社及埔里。其中大雅鄉的土地徵收作業由時任鄉長的張啟三負責主導,後來政府特別頒發了一幀「陸海空軍褒狀」給張啟三,這紙褒狀也成為張家的傳家寶。
由總統蔣中正具名的陸海空軍褒狀,頒發給1957年擔任大雅鄉長的張啟三,表彰他對於協助擴建清泉崗機場用地徵購的功績。
謙興堂的建築格局是一進六護龍雙院門,建築面積約700坪,連同院子約1200坪,大廳坐北朝南,但外牆門樓為避免與附近的媽祖廟對沖,大門朝西。
外牆門樓前方有一條半圓形水溝,算是這家宅院的「玉帶」,也就是風水學上的「玉帶環腰」,台灣現存古民宅有此景觀的,大概也是只此一家,別處找不到了。
外牆門樓為馬背收脊,磚斗砌,門額上使用郊趾陶浮雕「西庚獻瑞」為三開間式,兩旁各有房間,早年是供給家裡的僕役居住使用。
穿過門樓,走過蜿蜒的小路,右前方是半月池(泮池),由於古宅興建時大雅地區屬鄉間,農田水利灌溉設施相當完善,很難得的是至今仍有大甲溪的活水注入。
古厝大廳還有一個「機關」:早年鄉下大戶人家為防止土匪入侵,除了四周種植刺竹作為圍籬之外,大廳門柱設有一個內大外小的銃孔,裡面是長方型置槍處,外面門柱僅以一個小白點標示。那是古宅最後保命的重要銃孔了,萬一有土匪入侵到大門處,裡面的人以槍射擊對方以保宅第的生命財產安全。目前有這種設施的古民宅也是少之又少了。
謙興堂正廳的銃孔。下圖藍色門扉後面即為上圖的長方型銃孔處,從外面看起來僅有下圖門柱上白色一小點 。
尤其1992年中研院的台中縣民宅建築田野研究,當年的大雅鄉共調查記錄8間合院,謙興堂是其中之一。30年後的今日,只剩謙興堂完好留存。況且,大雅區至今無指定或登錄任一合院為文資,到底是什麼理由讓文資委員連一張贊成票都不敢投下呢?
早在2000年台灣高鐵興建之初,原路線是要跨過宅院的,張晴輝得知後積極和施工單位協調,高鐵工程局會勘後同意東移。施工單位都懂得尊重古宅,反倒是古蹟保存的主管機關台中市文化局,僅憑15位文資委員,不知是受到什麼壓力或示意,竟然無視古宅的豐富歷史及它的完整性,全數投票反對列為文資保存。如此文資委員,稱之為文資殺手,才較為貼切。
張家謙興堂古宅常有喜好文資的團體參訪,主要負責帶訪的張晴輝特別在客廳懸掛三位擔任過鄉長及庄長的父親、祖父及高祖父照片,方便解說。
如果上網搜尋大雅謙興堂的所在位置,我們大概就知道它未獲通過的原因是什麼了。由於隨著台中市近年的發展,大雅區是中部科學園區所在地,發展未可限量,部分張家子孫反對古宅被列為文資保存,這種反對的聲浪大到文化局也不敢處理,情況很像彰化縣文化局處理鹿港「太岳之胤」一案,索性示意文資委員全數不予通過,讓贊成派死了心。
政府存在的目的是在服務人民,尤其文化局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於保存文化資產,如果因為私人古蹟的少數幾位後代意見紛歧即不予通過,文化局不只違背了文化資產保存的美意,更是嚴重失職。文資法規對於私人古蹟本來就訂有獎勵措施及容積移轉等優惠,文化局竟捨此不為,讓少數人(15票)決定百年古蹟的命運,不只令人難以信服,更愧對古蹟的起造人及努力保存先人文化遺產的後代子孫,這樣的台中市還配稱為文化城嗎?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