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外公外婆正名祖父母 母語唸法也見轉變?

客家電視台/錢薇如 蔡奕輝 臺北 2022.03.08 12:40

過去父系社會,女子結婚後要疏遠娘家、融入婆家,因此女子的原生家庭「娘家」,河洛語稱為「後頭厝」或「外家」,客語唸為「外家」,久而久之唸法演變為「妹家」,如今兩種講法都存在,日前「外公、外婆」正名事件引發熱議,立委王婉諭提出稱謂要去除性別歧視,於是上個月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跟進修正,在原本「外公、外婆」的釋義中加註「今亦稱阿公、阿婆」,從中可一窺詞彙象徵著當時,社會環境所反射的價值觀。 點開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輸入外公一詞,顯示這是對母親的父親的稱呼,後頭還加註現在也稱阿公,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去年立委王婉諭指出外公、外婆的「外」有性別歧視意味,需正名。 國小老師 彭秀媛:「其實平常我們是叫阿公、阿婆,沒有稱呼為外公、外婆,平常我們家是這樣啦!所以她(王婉諭)說,字典裡面要怎麼釋義,我覺得是沒什麼差別。」 根據Yahoo新聞針對「你是否同意教育部國語辭典,將外公外婆改為祖父祖母」調查,統計有6.5%同意祖父母不需分內外,其餘將近94%都持反對意見,認為外公、外婆的稱謂,是習慣用語 不涉及歧視,還有網友留言無聊、認為多此一舉,然而客語稱母親的父親為「姐公」、婆為「姐婆」。 臺灣客家筆會祕書長 黃子堯:「其實它『姐』就是老婆的意思,像以前很多地方就會說,我娶『姐』、我『姐』啊!這個『姐』就是老婆的意思。」 「羊咩咩,十八歲,坐火車,轉妹家。」 記者 涂至伶:「大人小孩都琅琅上口的客家童謠中,其中一句『轉妹家』,許多人會說『妹家』,其實事實上是『外家』,從『外』這個字就能察覺傳統婚姻中有明顯內外之分,甚至民間是用『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形容女性。」 臺灣客家筆會祕書長 黃子堯:「我們客家話當中,也有一種講法就是說,講到這個回娘家,回娘家那邊的時候,又有講到『外』這個字,外這個字當然就有內外之分的感覺,這是在我們客家話的發音當中,特別是針對說所謂的阿公、阿婆這來看,當然有出現這樣的情形。」 「包著石膏,包著石膏。」 面對親屬稱呼的轉變怎麼教才好,有著20年教學經驗的客語老師羅松香認為,不論是父親或母親的雙親都一樣重要,如果有學生提出疑問,她也會仔細說明原因。 臺北市大理國小客語老師 羅松香:「我們只好跟孩子說,那是以前,一直以來書上怎麼寫,我們是怎麼教你們,但是私底下我們已經延伸到現在,認為現在大家都是平等,沒有分男女,因此大家一律都是,最後就稱呼阿公、阿婆。」 臺灣客家筆會祕書長 黃子堯:「說老實話我覺得我比較擔心的,是我們很多客家的年輕人,或是說小朋友,因為他們客語不太會說了,完全是說國語,也就是說講華語的方法來進行的時候,他反而會說外公、外婆,這樣的稱呼,這點來說我覺得是較擔心的地方。」 詞語的生成跟創造時的環境、思想及觀念有關,稱謂沿用許久是否涉及歧視,納入環境、人性、觀念等因素全面考量,更能理解稱謂的起源。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