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邱兆衡/基隆 報導】
國內疫情趨緩與配合防疫政策,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第二季「知海系列講座」將由線上講座回歸實體,並將採行線上與實體並行辦理,並自10月開始展開,於每個星期六下午於海科館舉行,共計10場,第2季自10月9日開講後,即吸引許多民眾參與,線上的方式同時也嘉惠許多遠程的民眾透過線上同步的分享,感受到大師的魅力與吸取許多有趣與知性並行的知識,這星期六(10月30日)登場的講座議題為「墾丁也有金錢豹!臺灣第四紀哺乳動物群像」,此將邀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張鈞翔博士,帶領大家認識冰河時期存在臺灣的大型哺乳動物,以及時至現今他們的後續發展。這些生物群包括已被熟悉的大象、犀牛、水牛,以及最近發現的金錢豹等生大型哺乳類動物。這些今天只存在於化石證據之中的古老生物為什麼會來到臺灣,以及牠們之後又為什麼會消失不見了,可以在這些歷史故事中看到什麼樣的地質變遷,海科館將為您進行一場有趣的科普饗宴。歡迎民眾本周六(10月30日)下午14:00~15:30,可到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大科教教室參加,或同時段進行的YT直播及線上講座會議視訊連結收看。
海科館表示,「知海系列講座」在海委會的支持下,今年第二季第一場10月9日進行的講座由水下生態攝影專家金磊導演主講,帶民眾對鯨豚生態進一步的了解,金導演分享實際深入海洋近距離拍攝大型鯨豚的畫面及親身感受,透過紀錄片的分享直接體會巨型生物近在咫尺的超凡體驗。第2場於10月16日所進行的講座由蘭陽博物館館長陳碧琳分享南方澳的鯖魚祭文化,以及海港文化帶給社區的轉變,也讓民眾領會台灣百年轉變風華與歷史老照片,並了解南方澳與蘭陽平原的發展歷程。而第三場則於10月23日由國立海洋大學李明安副校長分享氣候變遷效應下的漁波蕩漾 — 從「扇貝之戰」與「鯷魚之爭」。看全球氣候變遷下的全球漁業資源以及依賴漁業甚巨的臺灣如何因應。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陳素芬館長表示,今年知海系列講座的主題以「從過往的海洋看永續與發展」展開,展開一系列的講座,演講內容涵蓋人文與自然的海洋歷史、海洋面對的挑戰、海洋永續生存的策略等。講者包含博物館、大學研究人員、與第一線的海洋工作者。近日台灣北部沿海出現有屬於寒帶哺乳類的嬌客小海豹,吸引許多的關注與討論。這星期六即將展開的「墾丁也有金錢豹!臺灣第四紀哺乳動物群像」講座,正好可經由專家的分享與說明,從化石與研究過程中,了解在氣候的變遷下或人類行為,這些冰河時期即存在的哺乳類動物,為了生存它們面臨的問題與從研究中如何讀取生命的歷史,而同屬哺乳類的人類可有如何的作為,善待我們的海洋,永續環境資源及物種。
接續下來一系列的講座及因科學節加碼的議題分享,包括「科學研究中的哲學法則 — 以珊瑚胞內共生為例」、「2021—2030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十年 — 臺灣海洋教育之策進」、「海島上的兩爬演化異聞錄」、「棘冠海星大爆發與珊瑚大白化」 、「博物館定位及行銷」、「海洋中的靈長類 — 頭足動物的變色絕技與決策行為」,歡迎民眾參與。
相關活動與視訊及YT直播連結,可參海科館活動官網: https://www.nmmst.gov.tw/chhtml/newsdetail/556/6177
圖一:海科館科學廳探索遠古時期之生物
圖二:大象的顎骨及臼齒,齒面上的紋路是用來幫助咀嚼植物,大象利用左右兩邊上下總共四顆臼齒攝取食物,牙齒掉光了就代表生命即將終結。
圖三:冰河時期的澎湖水道示意圖(海科館提供)
【更多新聞】聖約翰科大辦家電維修營 30件廢品重獲新生活化傳統建築再利用 官澳15號老屋創生捷克摩瑟水晶 戀戀摩瑟情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