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王向偉真話中國》中美必有一戰嗎?

優傳媒/ 2021.09.22 05:10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兩次通過秘密渠道,與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上將通話,強調美國無意攻擊中國,說明了,為維繫中美這一複雜的雙邊關係,不僅要加強兩軍的溝通聯繫,雙方其他部門的溝通也同樣至關重要。(圖/取自網路) 作者/王向偉中美必有一戰嗎?這個學術界爭論已久的問題,已進入大眾視野。自特朗普2018年發起對華貿易戰以來,中美雙邊關係直線下降,在涉台灣和南海問題上,關係更是緊張,且不斷升級。人們愈發擔憂,兩國將會陷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依據「修昔底德陷阱」理論,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衝突不可避免,並最終導致戰爭。

 

美軍高級將領曾秘密致電中國軍方這一爆炸性消息,更突顯了這種風險。消息稱,在特朗普總統執政的最後幾個月裏,這位美將領兩次與中國軍方秘密通話,目的是讓北京放心,保證華盛頓不會攻打中國。

 

這一消息曝光之前,習近平主席與美國總統拜登剛剛進行了一次電話長談,話題涉及一系列戰略性問題,並努力謀劃發展雙邊關係。
 

這都凸顯了溝通交流的重要性,也使得人們可以謹慎樂觀地認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有能力管控日漸加劇的緊張局勢,避免衝突。在特朗普那混亂不堪的四年任期之後,中美之間缺乏溝通,降低了重置緊張關係的機會。這次通話,是拜登和習近平在長達7個月時間裏的首次,也是拜登上台以來兩人第二次電話交流。
 

兩位元首都認為,這種情況需要改變。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強調,兩國可以繼續接觸對話,推進在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經濟復甦以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協調與合作。習近平還表示,雙方應挖掘更多合作潛力,為兩國關係增添更多積極因素,但並未指明有哪些合作潛力。
 

據新華社報導,拜登指出,北京和華盛頓沒有理由由於競爭而陷入衝突,並表示美方從無意改變一個中國政策。拜登稱,美方願同中方開展更多坦誠交流,確定雙方可以開展合作的重點和優先領域,避免誤解誤判和意外衝突,推動美中關係重回正軌。
 

一些海外分析人士認為,這次通話的主要成果是為兩國攜手應對氣候變化鋪平了道路。氣候變化是雙方都期望進行合作為數不多的領域之一,但這次通話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在兩國元首支持下,中美可能恢復並深化在貿易、投資、金融服務和技術領域的溝通和接觸。尤其是,雙方對避免陷入衝突的承諾,或預示着將努力加強軍隊間溝通交流。
與雙邊關係惡化一樣,中美兩軍關係也很緊張。美媒體早前曾報導稱,美軍方一直尋求與中國軍方建立公開溝通渠道,以化解潛在衝突及處置突發事故,但中方並未積極回應。
 

今年年初,五角大樓官員透露說,國防部長奧斯汀曾多次試圖與中國軍方高層通話,但都未能成功。中方反駁稱,奧斯汀是在故意玩弄政治,不顧禮儀,要求與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通話。在中方看來,他對等的通話對象應是國防部長魏鳳和。
 

據路透社報導,美國防部助理副部長查斯,8月曾通過視頻與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副主任黃雪平少將通話。據悉,這是拜登1月入主白宮以來,五角大樓高官首次就如何管控風險與中國軍方進行對話。
 

然而,缺乏公開溝通渠道易於導致誤解誤判,尤其是關係緊張及唇槍舌戰之時。這也正好說明,在特朗普任期最後幾個月裏,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為何不得不通過秘密渠道,兩次與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上將通話,強調美國無意攻擊中國。這是美國記者伍德沃德和科斯塔在即將出版的新書《危機》中,透露出的消息。
米利的首次秘密通話是10月30日,也就是美國總統大選前4天,另一次發生在1月8日,即美國會大廈騷亂兩天之後。據報導,米利收到的情報顯示,中國當時認為美國正準備攻打中國,於是他就主動與中方進行了第一次通話。報導稱,米利向李作成保證,如果美國發動攻擊,他會通知李作成。他的第二次通話則是為了化解中方對美國國會大廈騷亂後果的擔憂。
 

當時,北京確實擔心特朗普及其內閣中包括國務卿蓬佩奧在內的對華鷹派人物,會蓄意挑起中國做出軍事反應。外界普遍猜測,美方可能會向台灣派出海軍陸戰隊,甚至蓬佩奧本人也可能會在特朗普政府的最後日子裡突訪台灣。中國官媒發表的評論警告稱,類似舉動極有可能會引發北京做出軍事反應。
 

最終,一場潛在危機還是被成功化解。米利將軍主動作為就是最好的例子,說明不僅要加強兩軍的溝通聯繫,為維繫中美這一複雜的雙邊關係,雙方其他部門的溝通也同樣至關重要。

 

(本文原載《思考HK》網媒,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王向偉,出生於東北吉林。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學碩士。

有3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曾任《中國日報》記者,後在英國留學和工作。1994年加入香港英文報刊《東快訊》任記者、編輯。1996年加入《南華早報》,2007年晉升為副總編輯,2012年出任總編輯。

2016年起擔任《南華早報》編輯顧問,每周撰寫《中國報導》專欄,深受廣泛關注,被公認是亞洲有關中國及其國際關係的重要評論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