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來和談起在菲律賓參戰的往事表情生動,從協助看管戰俘到自己變成戰俘 ,多次面臨生死關頭,唯一受傷是右手虎口一點小傷,自己包紮就好了。在說這些戰爭的殘酷與生死一瞬間的經驗,他用台語夾雜英語敍述,英語是在當戰俘時美軍教他的。(圖/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提供)
作者/陳婉真
潘來和出生於日治昭和2年(1927年),算算已是95高齡,個子瘦小但行動靈活,他不但生活大小事一切自理,還常騎著摩托車四處趴趴走串門子。
他是屏東縣內埔鄉土生土長的平埔馬卡道族(Makatao),日治時期戶籍記載裡的「種族」欄填的是「熟」,當時稱為「熟番」,現在稱為平埔族。奇怪的是,明明日治時期戶籍記載已有登記,現在的中華民國政府也已在行政院成立了原住民族委員會,平埔原住民卻不被中央政府所承認;最大的原因是怕承認後平埔族人也要來個「還我土地」運動,政府無地可還。倒是屏東縣政府和台南市政府一樣,都承認各自轄區裡的原住民為平埔族,也算是另類的一國兩制了。
內埔鄉再往東邊山區走,就是原住民的瑪家鄉,老屏東人的印象這裡已經算是番界了,目前附近最大的地標是屏東科技大學。從前的地名叫「老埤」,老埤在清代文獻的記載為「漏陂」,其意義似乎與灌溉的水陂有關,到了日治時期才稱為「老埤」。「漏陂」與「老埤」僅是台語語音相同而已,也有可能是平埔族的名詞,因為這裡是傳統馬卡道族的部落。
屏東縣文化局說,乾隆年間官方強迫平埔族賜漢姓,表面上和漢人一樣於住宅大廳及墓碑採用書寫姓氏堂號的習俗,卻留下了維護族群尊嚴的線索。幾百年來,姓潘與姓鄭的平埔族裔將堂號刻意誤寫成「榮陽」,而不是中國北方漢人的「滎陽」堂號。惟此處潘來和家大門口堂號則為滎陽堂,而根據日本時代的戶籍記載,他們的確是馬卡道族。(圖/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提供)
潘來和就讀老埤公學校(今崇文國小),畢業後到附近的老埤派出所擔任給仕(きゅうじ,打雜工)。整間派出所只有兩名警員,含主管1人及警員1人,外加幾名給仕,但警察的工作包羅萬象,除了維持治安,還要協助進行傳染病防治等工作,例如當年相當流行的砂眼防治工作(幫患者點眼藥)也要做。
他也常看到警察大人取締私宰猪或偷藏稻米等(戰時採食物配給制,農民飼養的豬隻及稻米收割後都要上繳,禁止私藏),被抓到的農民不是用牛筋抽打,就是喝令對方跪著,用棍棒壓小腿肚等,常看到農民被打得唉唉叫。不過他的待遇算是很高,每個月薪水30円,反倒是去當軍伕月薪變少了,只有27円。
很多人知道二戰期間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歷史,卻很少人記得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同一天,菲律賓也遭到日本的空襲,美軍死傷慘重,日軍成功登陸並占領菲律賓。
潘來和就在1943年赴菲律賓從軍,他的日本姓名是和田清秀,他們從高雄搭船,兩夜一天就到達到馬尼拉,訓練6個月後,曾分別被派往黎牙實比(Legaspi)、塔瓦科(Taboco)、比島等地駐防。主要任務是協助治安,舉凡馬尼拉的市區與港口都是重點巡邏之處,也曾被派往戰俘營看守戰俘,他記得馬尼拉戰俘營的蝨子特別大隻,美軍戰俘人數不少。
休假時也曾和同袍外出尋歡,他說台灣去的慰安婦很多,「慰安婦看到我就跑來和我擁抱,如果要進去消費,費用是一次1円。」潘來和一邊出示在菲律賓時拍得帥帥的放大大頭照,一邊回想起年輕時的戰地生活,90多歲的臉龐蕩漾著19歲少年的歡愉與青春的回味。
潘來和談到在菲律賓當兵時,慰安婦看到他就去擁抱他,右邊那張放大的大頭照剛好是在菲律賓的照相館拍攝的 。想起往事,他談得眉飛色舞,彷彿重回19歲的青春年代。(陳婉真攝)
他在菲律賓的從軍生活,歷經日本戰勝;到後期日軍節節敗退,部隊失散,大家逃到山裡躲避;到最後日本戰敗,多次遭遇到空襲,和死神擦身而過。
最記得有一次和兩個日本人同袍,為躲避掃射,貼身靠在一面牆壁上,掃射過後回神一看,左右兩邊的同袍都被射死了,只有他毫髮無傷,奇蹟似地活下來了。
他也曾聽說,美軍登陸時,在馬尼拉舊城區很多日本軍躲在地下室避難,美軍從上面灌水,所有人全部淹死。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後,他們的部隊就地繳械,往昔曾經看守戰俘營的潘來和被送往戰俘營,這次主客易位,自己成為盟軍的戰俘。「我們被抓去做奴隸,修補戰時被破壞的道路等公共工程,台灣人和日本人分開監禁,我被關了將近1年,直到21歲快過年時才搭乘美軍軍艦回到台灣。」潘來和說,他記得台灣人的俘虜約有1萬多人,日本人則有2萬多被俘。
2016年潘來和獲選為屏東縣模範父親,縣長潘孟安頒獎並與家族合照。(圖/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提供)
在戰俘營的日子裡,美軍有時會給他們香煙,吃到在台灣很少吃過的牛奶、葡萄乾等。他還記得美軍給的香煙品牌是 Lucky Strike,也學會很多句英語,偶而會和訪客說英語,竟然是台、日、英語三聲帶齊開,讓訪客大感驚訝。
潘來和說,他在家排行老三,他和大哥差不多同時去當兵。他記得回到台灣後,由美軍開立一張單據,即可領取台幣3萬元及若干米糧,他大哥是在台東當兵,領10萬元。馬尼拉的海軍可領6萬,他是陸軍,只領一半。他記得只有菲律賓作戰回台的可以領取,是由日方造冊,依名單分發,可能是參戰的軍餉,但海南島回來的就沒有。
海外回來後,潘來和的父親分給他5甲多的土地,並開始成家立業,但多數時間是以到台糖公司栽甘蔗為業,地方上都稱他「甘蔗和」。或許是經歷過戰爭的殘酷考驗,潘來和對自己沒有太多的介紹,但家中牆壁上貼滿他於2016年獲模範父親的獎牌及照片,也有很多屏東縣議員潘長成的海報及匾額,原來他還是低調的「議員爸」。
採訪團隊訪問完的大合照,坐在前排潘來和旁邊的是積極推動平埔族正名運動的潘安全。後排右一為美麗島軍法受刑人之一林弘宣胞弟林心智。(圖/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提供)
潘長成擔任多屆屏東縣議會議員,也是台聯屏東縣黨部主任委員,不過這次訪談並未聯絡潘長成,而是透過一位潘安全長老的協助。潘安全在推動平埔族正名運動方面著力甚深,連名片上都印著「原住民-平埔馬卡道族Makatao」,令人印象深刻。
而潘來和的二戰老兵經驗,也成為族人的驕傲註記,是極為難得的在地活歷史。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