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軍無人艇將出現在大陸沿岸,台灣剛好是反中抗中的前進基地,未來美海軍無人艇必然進入我港口避難或維修。這可嚴重挑戰中共的底線:無人艇進駐台灣或東南沙算不算協防台灣?(圖/取自網路)
作者/譚傳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
美國陸、海、空、陸戰隊開始小型化,始自於前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面對中國解放軍,美軍傳統的大艦大炮政策幾乎已經走不下去了。
一支兩棲攻擊艦打擊群的組成,至少要有5到6艘軍艦陪同,航母戰鬥群的組成更龐大,動見觀瞻,去哪兒全都在解放軍監視之下;像1996年飛彈危機期間,小鷹號航母如此接近大陸沿海的情況,不可能再發生。
於是,小型化與輕量化思路因此開展。空軍以1架C-17攜帶維修所需、再加上4架F-22為基本作戰單元,可在24小時之內飛抵目標區。海軍及陸戰隊也開始發展小型無人艇、無人潛艦(「虎鯨級」超大無人潛艦)和輕型兩棲登陸艦,以最低成本達到最大的效益,也就是分佈式作戰。
現在來看看日後美軍在使用這些無人艇、無人潛艦以及輕量化兩棲登陸艦,將可能發生的問題。
無人艇指揮管制的特性
水面無人艇(Unmanned Surface Vessel, USV)與人工智慧技術有關,能夠自主航行與規劃路徑,並可搭載不同任務的裝備。
無人艇的特點如下:
第一、人工智慧化與多功能化。將人工智慧運用到水面無人艇上,可以大幅提升無人艇的自主作戰能力,而且無人艇必將更加智慧化、規範化、集群化行動。在這種情形之下,無人艇能夠以低成本、長時間執行警戒巡邏、抵近偵察與監視、反潛反水雷、海上救援和海上打擊等任務。
第二、人不在艇上。操控人員在遠離無人艇的地面或艦船上,對無人艇進行戰略戰術上的指揮管制。由於海洋環境複雜多變,無人艇在執行任務時遭遇的突發或航安事件,必須具備自主航行、自主避碰與自主決策等能力。
第三、高度自主與協同能力。無人艇在執行任務時,必須保證與其他無人艇編隊的高度協同,無人艇能夠根據艦隊指揮中心下達的任務,自主規劃、決策和行動,並可因戰場環境變化作出相應的反應。
第四、無人艇資訊的分佈性。艦隊指揮中心是全般情報、決策和指揮決心中心,而戰場態勢的變化卻分佈於各無人艇,只有通過對這些資訊的共用,才能做出有效的戰術決策和作戰行動。
第五、無人艇協同的複雜性。無人艇協同,分為人艇協同、艇群間協同。人艇協同的操控台與無人艇處於分散式狀態,操控台需要搜集編隊情報、無人艦艇群發回的情報和決策資訊,以制定相應的戰術戰法。艇群間協同時,無人艇不僅要根據戰場環境自主制定作戰方案,還需與其他無人艇互聯互通,協同執行任務。
無人艇的海事責任
美國海軍的分散式作戰,將在戰場上分散部署大量的小型無人艇,並且無人艇將會執行最危險的任務,美海軍在激烈對抗的環境中有了更靈活的選擇。
然而,無人艇也將引發一些問題,例如航安問題。由於無人艇指揮管制人員不在艇上,若無人艇在海上遭遇碰撞事件之責任誰屬?岸基控制人員身份算不算海員?無人艇上沒有船員,將如何執行海難救助?若已造成海損,如何鑒定岸基或母艦控制人員是有意或無意為之?若發生海事案件,保險公司如何理賠?若無人艇遭敵國駭客入侵導致海事案件之責任誰屬?敵國海軍如何針對無人艇實施臨檢或拘捕?徑行擊毀是否屬宣戰行為?如果無人艇干擾到漁業活動,應如何賠償?
以上問題,目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或其他法律並無具體規範,恐怕得等到擁有無人艇的國家例如美國和中國發生海上衝突之後,才可能出現相關的法律限制。
台灣不要以為這件事情離我們還很遠,關係不大,其實很快就會降臨到我們頭上,因為美海軍無人艇必然出現維修的問題。別忘了,美海軍無人艇將出現在大陸沿岸,而台灣剛好是反中抗中的前進基地,未來美海軍無人艇必然進入我港口避難或維修。
基地在哪兒呢?
美海軍在發展無人艦艇之初沒有考慮過一個問題:維修。美國造船廠無論是造艦或修船都沒有問題,但怎麼維護這些新的無人艦隊卻是個大問題。讓這些小東西漂過太平洋回到西岸本土?還是派出維護團隊?或在前線找一個信得過的地方就地維護?
例如在東海方面,這些無人艇可進入沖繩基地維護,到了台海,是不是就會進入台灣的修船廠維護?在南海方向,進入東沙島的可能性極高,而太平島又是我國在南海的「人道救援中心」,以「人道救援」名義救援這些無人艇似也順理成章。
此外別忘了,美陸戰隊也有輕型兩棲艦(Light Amphibious Warship, LAW),將可能與駐防在宜蘭、花蓮、綠島、蘭嶼、小琉球及東沙的美海軍陸戰隊濱海戰鬥團,實施美版「打就跑」游擊戰。
這些輕型兩棲艦能搭載75名海軍陸戰隊士兵(連級),和所屬輕型裝甲戰鬥車輛,及用於滲透的小型氣墊登陸艇,並且該輕型登陸艦採用模組化設計,可安裝承重能力較強的臨時性直升機起降平台,其承重力還能讓F-35B或者V-22魚鷹機起降。
該型艇排水量500多噸,最大載重量高達1100噸(相當於中型戰車登陸艦),載重600噸時最高航速15節。與傳統的登陸艇不同的是,它採用的是艇艉登陸,好處是搶灘時吃水更淺,而艇頭部處於較深的水中更能利用潮汐返回大海,降低了擱淺的危險。
陸戰隊的兩棲艦和海軍的無人艇同樣面臨維修問題,綜合看起來,最佳的維修地點應該是海軍蘇澳造船廠。未來海軍或海巡應該也會在太平島建立基礎的維修中心,以迎接美軍「客戶」。
不可或缺的「有人」母艦
雖然無人艇和輕型兩棲艦可以在遠端由岸基人員操控,例如在夏威夷、關島或沖繩,但考慮到人工智慧技術尚未成熟以及回收,必須要「有人」母艦的存在。
儘管有人認為這些小型艦艇可以像衛星一樣運作,壞了就壞了認賠就是,但若被解放軍捕獲,技術外洩就不好玩了,因此還是需要能夠操縱與回收的母艦。
在回收方面,以有塢艙的船塢運輸艦(LPD)和兩棲攻擊艦(LHD)為最佳載台。在沒有母艦的情形之下,尋求島嶼基地就變成最後選項了。這可嚴重挑戰中共的底線:無人艇進駐台灣或東南沙算不算協防台灣?
(本文為國戰會專稿,授權《優傳媒》與《洞傳媒》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