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新冠疫苗該不該打?我們該如何面對「疫苗猶豫」

Heho健康網/Heho編輯部 2021.07.15 19:00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一年多,隨著疫苗問世,大眾若能普遍接種疫苗將有效抑止疫情的流行。然而,「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的現象使得疫苗的推廣受阻,也延宕了群體免疫的進程。

疫苗猶豫是什麼?

「疫苗猶豫」是指在有足夠疫苗可用的情況下,卻遲遲不願或拒絕接種疫苗。事實上,早在 2019 年,「疫苗猶豫」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影響全球人口健康的十大威脅之一。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指出,全球約有三成的人口不願意接種新冠疫苗,在台灣,僅有 57% 的人願意施打新冠疫苗(該調查的時間為 2020 年 10 月)。

台灣在三月份獲得首批新冠疫苗,但是當時國內沒有疫情,民眾接種的意願不高,然而到五月疫情爆發後,民眾開始踴躍施打,但隨著媒體報導疫苗的副作用及可能致死等新聞,民眾的施打意願又下降,許多人預約了卻未到場。故從國內經驗可知,「疫苗猶豫」的現象是動態的,可以改變的。

造成疫苗猶豫的原因很多元,包含複雜的心理、社會、政治等因素,例如:不信任疫苗的安全性、不相信疫苗的有效性、擔心潛在的副作用、覺得打疫苗很麻煩、不想花時間排隊預約、抽不出時間去施打、不相信政府資訊、想等待偏好的廠牌、覺得感染的機會小或感染了也不會怎樣,種種因素都會造成猶豫,降低接種疫苗的意願。

如何降低疫苗猶豫的現象?

從系統性及個人層面著手,將有助於降低疫苗猶豫,提升接種率。政府必須提升疫苗接種的便利性,提供彈性的注射時間,使民眾可以就近、快速的施打疫苗;亦可提高施打場地的舒適度,空間要寬敞、通風、防曬、提供表演節目等,舒緩等待的情緒壓力。

此外,許多民眾的擔心來自不實資訊的渲染,包含媒體未經查證的資訊,誇大不實的報導等,增加民眾的恐慌情緒。政府應加強正確資訊的傳播,並抑制不實資訊的散布,以提高民眾對疫苗的信心。

研究亦指出,對於疫苗猶豫的人,強調打疫苗對個人的好處,比強調疫苗能產生群體免疫的公眾利益,更有機會改變民眾的心意。也就是說,以「個人利益」為導向的說服方式,例如:強調打疫苗可以避免感染、避免重症、提升未來出國的方便性等,較有助於改善疫苗猶豫問題

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holding-hands_3411832.htm

以接納的態度面對自己的疫苗猶豫

你是不是也還在猶豫著要不要施打疫苗呢?其實很多人都有著一樣的擔心喔!在煩惱的過程中,可以多與親友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擔憂,聽聽看別人怎麼想,也可以諮詢信賴的醫師,統整各方意見後再做決定。試著接納自己的決定,不要一直糾結於有沒有做錯決定,基本上決定是可以更改的,到時候改變想法也沒有關係。

以「同理」的態度面對親友的疫苗猶豫

面對有疫苗猶豫情況的親友,我們可以試著用同理心看待:先表達自己的關心,並聆聽對方對於疫苗的想法與擔憂,接著可以將對方所擔憂的內容整理並回饋給對方,讓他知道你能夠理解他的想法,最後試著分析施打疫苗的好處及壞處,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決定。過程中要避免用情緒勒索或誇大威脅的方式去強迫對方。切記要尊重對方的決定權,就算最終沒有成功說服對方,也沒關係,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與自主權,至少我們表達了關心對方的心意。

參考資料
1. Razai, M. S., Chaudhry, U. A., Doerholt, K., Bauld, L., & Majeed, A. (2021). Covid-19 vaccination hesitancy. bmj, 373.
2. Freeman, D., Loe, B. S., Yu, L. M., Freeman, J., Chadwick, A., Vaccari, C., ... & Lambe, S. (2021).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written vaccination information on COVID-19 vaccine hesitancy in the UK (OCEANS-III): a single-blind, parallel-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6(6), e416-e427.

文/蔦沐(生醫領域研究人員) 圖/蘇鈺婷
※本文授權自蔦沐。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