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世代交替 發現鶯歌陶瓷更多可能

欣傳媒/ 2021.04.20 00:03

擁有完整的陶瓷生產鏈與在地文化的鶯歌小鎮,多年來,面臨台灣傳統產業常見的轉型困境,而以設計角度切入地方創生的「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從去年開始在鶯歌「打造產地一顆星」、輔導「開發聯名商品」,如今邁入「工廠見學」的第三階段。看這些陶瓷品牌如何在設研院的協助下打開製造現場,扭轉陶瓷工廠環境髒亂的既有印象,將職人的日常轉化成獨特的觀光風景。

新聞圖片透過「OpenFactory工廠見學」發現鶯歌更多可能;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憑藉豐富的煤礦資源和適宜製陶的大湳土,鶯歌成為台灣陶瓷的發源地;日治時期引入的新式窯爐和機械化技術,以及70年代起天然瓦斯的使用,更將鶯歌陶瓷業推向新高峰,生活器皿的外銷訂單應接不暇,房地產所需的建材也供不應求。然而,鶯歌陶瓷產業的風光也隨著經濟不景氣和產業外移的大趨勢而逐漸式微,成為台灣傳統產業起落的縮影。如何進行產業創新與升級,透過地方創生讓陶瓷產業永續經營,成為新一代接班人共同的課題。

台灣設計研究院扮推手 在地品牌走向轉型之路

「其實我一直想轉型,只是苦無方向,也遲遲無法和長輩們達成共識。但我心中明白,要是現在不做,只會越拖越久、錯過機會。」王升是鶯歌擁有50年歷史以上的貼花紙工廠「新太源」的二代經營者,他蘊藏在心中多年的想法,與台灣設計研究院(下稱設研院)的「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一拍即合,便在聽完說明會後,毅然決然地加入。「當下只覺得,要是沒有一個外力來幫助我,這個目標還是會擺在那邊耗下去,所以就沒有事先和家裡溝通,算是先上車後補票的概念。」王升笑著說。

新聞圖片貼花紙工廠「新太源」的二代經營者認為設研院的「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對企業轉型相當有幫助;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以整體思維及設計力來復興產業的T22計畫,在完成「產地第一顆星」與「聯名商品企劃」兩大目標後,第三步「工廠見學」,就是在不改變現有環境、製程的前提下,透過指標、燈光設計和動線整理,邀請民眾走進工廠,觀看產品實際的製造工序與生產情景,創造一場極具魅力的知識型旅遊。

新聞圖片走入不對外開放的製造現場,近距離看到各種工藝品的誕生過程;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T22計畫的「工廠見學」,並非是將製造場所轉型為觀光工廠,畢竟陶瓷工廠需要 24 小時運作,很難為了來訪的遊客停下某條產線。於是,透過與設計公司的合作規劃,將減法美學導入既有的工廠環境,讓參訪者走近一般不對外開放的製造現場,近距離看到各種工藝品的誕生過程,親身參與各種「進行中」的製造狀態。

「以前做陶其實算滿封閉的,都悶著頭在做。不過既然開始要經營品牌,就需要理解客人的需求;再加上目前製陶也有一定的水準了,希望可以被更多人看到!」陶聚主理人陳祖豪認為,產業活化是必經之路,歷史悠久的陶瓷小鎮,或許要有一點碰撞才能有新的面貌。

新聞圖片過往的製陶工作者一天會在轆轤前久坐7、8小時以上;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產業創新並非一蹴而就,尤其在局勢轉變越來越快的現代,除了靠機運、靠努力,更需要靠跨域聯手、多方合作。「去年的新冠疫情其實對安達窯的影響滿大的,我們很多門市的客源都是以觀光客為主。」孫盈馨解釋著當初加入T22計畫的契機,他是成立於1976年的安達窯的第二代,「其實長輩們一開始不太能接受,因為工廠內有滿多技術面的東西,鶯歌早期不可能去同行的場子,滿忌諱的。」

除了擔心技術外流,部分老一輩的產業人員,也不希望因工廠的開放而打亂廠內人員的工作步調,更擔心無法照顧好前來參觀的遊客。不過孫盈馨表示,隨著時代變遷,如今仍在運作的工廠多半發展出各自強項,少了相互競爭的問題,當長輩了解該計畫是以接待同業或知識型的遊客為主後,認為若未來能互相合作,有機會共同做大市場,「因為能掌握進來的客人,就不會過分干擾生產流程,或許也有機會開發新的客源。」

提升工作場域舒適度 呈現優化傳統產業製程 

新聞圖片裕邦窯業不僅工廠內部空間改造,指標系統也全面更新;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不僅年輕世代的接班人認為產業需要改革,近40年歷史的鶯歌磁磚老廠裕邦窯,也在董事長王世慶的帶領下重建企業形象。「陶瓷是永續經營的百年大業,傳統企業更應該隨著時代轉型。」生產主力為建築陶瓷的裕邦窯業,從日本導入「6S管理」後便致力於工廠環境的改善,「我們將T22和6S管理結合,將工廠內部流程圖像化,重新設計指標系統,品牌識別也完全更新,方便讓想把製程提升的同業、或是想了解磁磚製造流程的建築業者一起來互動。」王世慶董事長表示。

新聞圖片裕邦窯業的6S」管理模式與T22計畫結合,打造安全又有條理的工作場所;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作為台灣衛生陶瓷的代表,鶯歌在地經營百年的和成欣業HCG,也是本次計畫的其中一員。副總康水豎說明:「公司十分支持這項計畫,透過空間優化,將工作環境的舒適度大幅增加,同時也使生產線上員工的向心力和愉悅度提升。」

新聞圖片和成欣業利用燈光與指標優化工廠內部環境;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此外,和成也希望藉此計畫使外界能了解陶瓷的奧妙,民眾在參訪過程中不只是看到一個產品,也更深入了解每一樣陶瓷製品背後的繁複工序,和師傅經年累月的技術表現與態度。康水豎補充表示,透過新技術的輔助以及對工作環境的改善,讓參訪者更能了解企業經營從傳統產業跨入自動化、省力化與智慧化製程的變革,以及企業對地球永續發展盡的一份心力。此外,雖然和成逐漸導入自動化流程,但對部分崗位仍需要大量的人才、人力,「希望有新一代的人員能藉由工廠見學了解產業製程,進而願意投入發展事業。」

期盼新血加入 共同開創新商機

不少經營者都認為年輕人對陶瓷產業了解不足,越來越少新世代願意加入製造行列,因此,對於打開工廠後的期許,有一部分都聚焦於吸引新血加入。新太源的王升就指出:「當年長的師父們都退休,傳承就會出現斷層,我們希望透過打開工廠,讓年輕一輩知道其實這裡環境不會太差,讓他們願意來這裡工作。」

新聞圖片王升期盼提升工作環境後,能吸引年輕人加入傳統產業共同打拼;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陶聚主理人陳祖豪則表示:「其實陶瓷不是只有手拉胚,希望透過T22的工廠見學,可以使年輕輩看到這個產業可以玩出很多不同的樣貌,讓外地或在地小孩願意留在鶯歌,一起相輔相成把整個產業往上升級。」他認為鶯歌是一個適合生活的小鎮,也期許未來能和有設計專才的年輕人共同合作,跨領域開發更多聯名商品,吸引不同的客層。

深根在地工藝 認識陶瓷從小開始

透過計畫提升品牌能見度並獲得新客源,固然是所有品牌參加T22計畫後共同期望的現實面,但安達窯的孫盈馨也給了我們一個意料之外的答案:「滿多人覺得陶瓷容易打破,所以不願意買回家讓小朋友使用,但我反而覺得可以透過陶瓷易碎的特性,讓小朋友了解從小學習如何珍惜物品,所以我也會將這項理念加入我的導覽,告訴來訪的客人。」

新聞圖片安達窯的二代經營者孫盈馨將在導覽中帶領訪客認識陶瓷製品;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經由工廠見學,鶯歌陶製品及其製程以客觀的樣貌,如實地展現在旅客與消費者面前,參訪者或許會在內心讚嘆:「原來鶯歌跟我想的不一樣!這個小鎮竟有這麼多具備不同生產力的在地品牌與廠家。」而T22以鶯歌作為計畫的首航站,也試圖使這個小鎮重返繁華,不僅是廠家內部能垂直完善轉型傳承,各廠之間也能彼此互惠合作,甚至與其他商家、產地等跨域協作,從單點擴張成線與面,深耕在地工藝產業、扶植新血人才。設研院院長張基義表示「過去的鶯歌賣產品,未來的鶯歌要賣體驗。」鶯歌,就是這樣充滿前景的美麗小鎮!

獨家合作:鶯歌工廠見學首發團
>《雄獅旅遊X台灣設計研究院》重新認識鶯歌.打開工廠.工廠見學一日
>《雄獅旅遊X台灣設計研究院》重新認識鶯歌.打開工廠.深入走讀一日

【延伸閱讀】
>台灣設計研究院「T22」計畫-打開工廠 揭開鶯歌產地的神秘面紗
>彡苗空間實驗作品「陶聚工廠見學改造案」
>本埠設計作品「安達窯工廠見學改造案」
>格式設計展策作品「裕邦窯業工廠見學改造案」
>朱志康空間規劃作品「HCG和成工廠見學改造案」
>生活起物作品「新太源工廠見學改造案」
>壹式設計整合有限公司作品「T22計畫 大春車業」

==========
編  輯/嚴詩敏
圖  片/台灣設計研究院
校       閱/蘇琨峰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