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走讀百年台中 尋覓台灣文化藝術野根性

民生@報/ 2021.04.06 12:01

【文/陳小凌】許多新生代藝術家在創作時如果能獲得企業家的資助,真是如魚得水;台灣在日據時代就有許多實業家以實際行動支助藝術家。即使物換星移,在台中市區老街仍可尋覓出當年歲月風景。為正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特展,作一歷史註腳。

 

展場1936年李石樵所畫「楊肇嘉氏之家族」油畫現場。陳小凌攝影。

 

影響台灣文化發展最重要的藝文組織台灣文化協會今年屆滿百年,1920年代末期,受到日據殖民統治的嚴厲打壓,許多政治活動不是轉入地下,就是轉而從事文化活動。台灣文化協會聚集了林獻堂、蔣渭水、楊肇嘉、蔡培火等許多臺籍菁英,在日本殖民政府的政治打壓下,仍致力於臺灣文化的啟蒙運動,為臺灣文化向上及建構臺灣的主體性而努力。其中多數重要幹部成員是中部人,包括林獻堂、楊肇嘉等。

 

出身霧峰林家頂厝的林獻堂經常在家親自接待藝術家,不只買藝術家的作品,甚至資助藝術家前往日本學習。正在國美館展出的「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特展,從文協百年文史檔案中,當年這些活動思想層面上自然對藝術家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如大多數由臺灣人自組的赤島社、臺陽美協等美術團體的成立,可以說就是民族運動精神的具體展現。

 

如今在台中市自由路上的彰化銀行是由日治初期1905年台灣仕紳集資成立,1910年遷址台中,林獻堂曾在此任職46年之久,1960年雕塑家陳夏雨創作林獻堂半身像安置在彰銀旁邊花園中,紀念其畢生貢獻。

 

楊肇嘉書法。陳小凌攝影。

 

楊肇嘉更是嫁接民族運動與美術的關鍵人物,他將文化視為民族運動的一環,大力鼓勵台灣藝術家參加帝展、台府展,與日本藝術家一較高下,爭取台灣人尊嚴,1936年李石樵所畫「楊肇嘉氏之家族」油畫入選日本新文展,並受到日本天皇的注意而名噪一時,這件事使楊肇嘉深刻感受到美術品掛在帝展牆面上的影響力,遠比在街頭的演說還要大。他也協助藝術家賣畫、辦展覽,或號召企業家、民間單位買藝術家的作品,出錢出力;戰後更利用身在公部門之便,以公家資源交辦買台灣藝術家作品。從特展展出的楊肇嘉「劍胆禪心」書法四字,正觀照他一生風骨。

 

在楊肇嘉的介紹與帶動之下,從地方仕紳到醫生、律師等新知識份子,皆成為畫家的贊助者及後援會,透過其豐沛人脈帶起的風氣影響更為廣泛。當年這些仕紳與藝術家的互動,可以說立下以台灣立足點的藝術史觀。

 

中央書局。陳小凌攝影。

 

臺灣文化協會中的許多重要成員為中部仕紳,因此在臺中市府路設置了中央書局作為文化協會成員活動的場所。中央書局是中央俱樂部的部份事業,而中央俱樂部則是臺灣文化運動的一環,發起人林獻堂、莊垂勝、張濬哲、陳炘等都是文化協會的成員。由於當時臺中地區民族運動人士的期待,使得中央書局不只是單純的書局而已,還肩負起推動文化運動的任務。因此書局不僅是《南音》、《臺灣文藝》,以及戰後《新知識》雜誌的發行所,同時還舉辦洋畫講習會、繪畫展覽會、音樂會、舞蹈戲劇表演等,成為當時臺中地區文化人的展演及聯絡中心。凸顯地方士紳與知識份子,在日治至戰後時期,扮演著贊助藝術家的重要角色。

 

而任職於中央書局的張星建則是連結中央書局與臺灣美術的靈魂人物,中央書局因為有張星建這樣熱心義務幫忙美術家的人物,很自然地成為中部藝術家和作家相聚之所。作為臺中城市文化的發電機,中央書局給予藝術家電力以持續不斷地傳承臺灣美術的力量。中央書局1949年從市府路遷至現址台灣大道一段。

 

由藍劉玉嬌醫師創立的端容眼科診所,和畫家顏水龍私誼頗深,1970年在民族路現址,請顏水龍以「眼」為意象創作單一丁掛面磚馬賽克,至今仍安置在診所門外。三民路上耶穌教主教堂的耶穌浮雕是1957年重建時,請雕塑家陳夏雨製作。這都是藝術和企業相輔相成的歷史紀實。只可惜許多建物抵不過歲月和後代利益衝突而消失,三民路上台灣前輩攝影家林草1917年從中山路遷址的寫真館,二層建物已荒廢,在木板夾縫處還看到照相二字廣告。中山路是當年火車站附近最熱鬧的商店街,承襲京都街景,被稱為鈴蘭通,如今只剩下「南夜」招牌,徒空留回憶。

 

耶穌教主教堂的耶穌浮雕是雕塑家陳夏雨製作。陳小凌攝影。

 

走讀過這些歲月斑剝的歷史街景,再參觀「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特展,這159件作品,包含繪畫、雕塑、攝影、書信、手稿、日記等相關文獻;參展藝術家則有李石樵、陳澄波、陳植棋、郭雪湖、李梅樹等13人。並首度公開林獻堂手寫本日記,以及他於1927年至1928年間帶著兩個兒子進行歐美文化之旅的環歐遊記等珍貴文件,透過這些手稿,可近距離看到台灣人當時首度接觸西方世界的所聞所感。這份歷史印記會格外彰顯。

 

文化部李永得部長說:「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是,這次特展不只是展出畫家作品,而是台灣仕紳跟畫家的故事,還有透過畫家,有音樂、文學、電影,來呈現那時代。」他說:當年林獻堂、蔣渭水、楊肇嘉、蔡培火等台灣仕紳,在成立文協時,不只是要台灣團結、爭取台灣自治能量,也啟蒙了台灣主體性的藝術,他們希望透過藝術來提升國民的品質、提升國家的力量。

 

特展同時推出「文化來運動,藝術在城市:行旅臺中文協百年」臺中城區系列展演活動,其中5月8日起展開「走讀行旅」8場實地探訪,,以展覽作為啟動鈕,延續文協「文化向上」精神及野根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