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讓建築旅行發掘驚喜與美好

欣傳媒/ 2021.03.07 00:03

建築,不論在直接或是間接的影響上都與城市生活習習相關,而透過旅行,更能讓大眾在現場體驗建築空間帶來的美好與驚奇的經驗。讓建築成為旅行的理由,其實是輕鬆的,也能對於生活周遭的建築有更進一步了解與使用的方式。這次我們邀請了三位分別以不同度,經常旅行在建築中的建築愛好者,建築系老師及建築旅行達人-李清志,台灣建築地圖作者-高名孝,以及經常舉辦建築講堂及建築旅行的建築愛好者-林瑪莉,來聊聊如何以建築為出發點,帶領著喜愛建築愛好者至各地參訪建築,同時體驗各地人文風情,也聊聊如何以不同角度來看待台灣建築的現象。

 

新聞圖片南投向山遊客中心;圖片提供/欣傳媒

 

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及建築旅遊達人

建築旅行中莫名的感動

在旅行看建築時,團員們被建築感動的瞬間是很真實的,也經常會發生。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去了瀨戶內海由建築師西澤立衛所設計的豐島美術館,一個形狀像水滴的建築物,豊島美術館的地板上開了許許多多的小洞,當團員看到水珠從這些孔洞冒出來並在做過防水處理的不平整地板上滑行時,高興地圍著這些水珠跑來跑去。突然有一位團員回過頭來跟我說著,謝謝你帶我來這個地方,他覺得很感動,這是很真實的回饋,讓我也覺得這種時刻就是值得的。就像在學校教書,帶領著學生前往一個未知的領域,除了他們的感動外,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滿足感。其實跟了幾次建築團的朋友們,也變成了會主動找尋建築的相關景點資料做為下一次建築旅行的參考,這些都是很棒的回饋與感動。

 

奇特建築

我先舉個例子來談這問題,好的建築物應該是要讓人能夠「感動」的,就像安藤忠雄看了科比意在法國的廊香教堂後被深深地感動一樣。我也會在演講的場合中,問問聽眾是否去過高跟鞋教堂?若有去過的人那你們有被「感動」嗎?其實我沒聽過有人被感動的,這或許就是問題所在,或許我們就把這類的建築歸類在「奇異建築」的項目中,就像一些公路旁的奇特建築,其實就變成蠻有趣的。但我想當初蓋高跟鞋教堂應該是有其目地的,例如或許之後可舉行婚禮,變成婚禮教堂,但目前看到的是整個園區是荒涼的,還沒看到周邊有配合的措施及服務等等,或許在有計劃性的規劃經營下,這個建築物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能與價值。

 

建築旅行是另一種教學

建築旅行也是建築教育的一環。團員中很多都不是建築相關背景,但不少對於藝術及美學興趣相當濃厚,長期在建築旅行的體驗下,已經對所謂好與不好的建築設計與美學的鑑賞力已有相當程度的區別能力與看法。其實,不少團員看過的建築甚至比建築界的從業人員還多。在多年帶領建築旅行下,團員們體驗建築的方式也在改變,從之前的趕著路想多看些建築點的方式,逐漸也改變為多留些時間在各建築點,深入地體驗建築物的空間及光影變化等,真正的享受建築空間的設計美感,這也算是在建築旅行中,團員們也逐漸提昇了如何觀看與體驗建築空間的程度。

 

建築與城市

建築是可以增進當地人民生活便利度與活力的,若以高雄的衛武營來說,其設計理念是以當地榕樹群所圍繞出的遮蔭及群聚空間概念來發想,除了已經是高雄的地標性建築物外,也創造出了規模相當大的休閒空間,同時是一處能遮風避雨的群體活動場所。雖然是號稱國家級的音樂廳,但整個園區的設施規劃,是一個能讓當地人平時全家就能一起休閒娛樂的空間,因此也會看到一些穿著相當休閒的老年人在那邊散步活動,讓這個建築帶起了居民更容易親近與使用的意願,這就是以建築帶起城市活力很好的範例之一。且若以台灣整體的建築環境來說,是有構成以建築做為旅行的吸引力的,但整個行程的搭配上,不應該只有建築景點而已,應該要和當地的特色搭配,一般人才會覺得有趣,更能多了解當地的生活人文等等,就算只是剛開始接觸建築旅行時壓力也才不會那麼大。其實這個疫情也讓我們趁機更能了解台灣,這個我們所居住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前一樣,一想到旅行,就只想到往國外跑。

新聞圖片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圖片提供/李清志

 

高名孝 台灣建築地圖作者

建築與城市的關係

製作台灣建築地圖過程中最有趣的部分,是發現許多我本身以前也不知道的建築,在大街小巷中突然發現好建築時,總會有種柳暗花明的感受,這也讓我重新認識到台灣的建築趣味。做台灣建築地圖的初衷,是想讓一般民眾知道我們周遭有那些建築其實是可看的,值得看的。當地的建築與故事是重要的,該如何讓在地故事與建築旅行結合,是值得思考也才會有吸引力。

 

奇特建築

此類建築的美學問題,我們可能都會說是地方首長問題,但願意接受並設計出來這些建築的建築師或設計師是否也有責任?我們這些學現代建築設計的人,是否就擁有正確的美學觀念?但更實際來說,應該是設計者到底有沒有為自己作品付出十足的努力,也自認作品放到任何地方,都覺得不會丟臉,大概就夠了。高跟鞋教堂此類建築,應該不能從美學的角度去討論,那是種地方為了提升經濟而急就章誕生的物件,因此更需要討論的問題,我覺得是周邊整體的配套,不然就算這座教堂符合所謂建築美學,不用多久也會變成蚊子館。但網美打卡這件事,我覺得對於建築來說是非常好的事情,它能夠將建築的空間與詩意,更迅速的傳播給大眾,這至少能開啟讓大眾願意前往的第一步,最明顯的案例大概是黃聲遠建築師的櫻花陵園。

 

建築帶起城市再生

不論是衛武營、台中歌劇院,又或者是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等等,其實都是政府欲透過建築促進城市再生的一種手段。當然我們樂於在台灣看見建築的多樣性快速增長,只是在規劃初期,政府通常只畫了個願景大餅,但實際的內容或經營方式,都是在中後期才得以進入,甚至是建築落成後,才導入營運單位,這常常造成建築與營運的落差,以致於許多建築就如同上一題一樣,成為以觀光景點為導向,而非真正改變都市居民的生活。再則以城市再生而言,在這二十年來的台北其實就能看到相當多的變化,一是南港,二是西門町。南港做為台北發展東移的指標地帶,透過都市計畫並打造大量新穎建築,的確成功吸引產業進駐,也部分紓解了內湖科技園區的壓力,但南港與內湖科技園區需要思考的問題,反而是這種如同紐約曼哈頓一般,上班時間人潮滿滿,下班時間宛若死城的都市狀態,是否符合我們對於台灣生活的想像?在一個亞洲的市中心,按理來說不太會有這種都市空間產生才對。而西門町經過二十年的時光,已改頭換面成為國外青年觀光客的必到之處,也重新帶起了西門町的活力,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都市再生這件事,其實不是由建築做為領頭羊,反而是文化及消費產業,才是吸引人們重新進入此區的主因。

 

新聞圖片高名孝-台灣建築地圖作者;圖片提供/高名孝

 

林瑪莉 建築愛好者

建築講座與建築旅行的想法

大約從20年前,家中大女兒至國外唸書,自己也把生活的重心移至了參加敏隆講堂的活動,開始參與其所推行的關懷台灣人文之旅的活動, 也在對建築有了濃厚的興趣下,透過講堂讀書會的方式開始帶領著敏隆講堂的職員,規畫了一次次的建築旅行。還記得在2007年時,我們去看了黃聲遠建築師在宜蘭的作品,慶和橋津梅棧道,黃聲遠建築師也親自接待。而在像是台南的建築之旅,我也把台南文學館這些自己本身就喜歡的景點介紹給團員們,除了趁機自己一飽眼福外,也像是帶著朋友們透過建築旅行的方式一起旅遊。之後本身對於景點的安排及餐廳選擇等,也用心的去規畫,可以說在每次的建築旅行中都讓團員們感到相當滿意。在疫情之前,也規畫並帶領了相當多次的國外建築旅行,在這些經驗之中,不但與團員們的互動愈來愈熱絡,團員們甚至每每在旅行的半途之中,就開始在詢問下一趟的建築旅行要去哪裡並提早報名。之後也從敏隆講堂,逐漸拉出了另一個建築讀書會的活動,帶著更多的朋友們參訪各地的建築。只要透過用心的規畫,加上餐飲等適當的安排,最好也要有隨團達人的建築解說,其實第一次參加建築之旅的人就會開始愛上這類型的旅行。

 

建築旅行的回饋

之前在國內外各地看建築時,團員們除了在現場感到興奮與分享外,今年因疫情的影響,反而讓我及團員自們更珍惜之前建築旅行經驗。大家反而更熱烈地討論起之前的建築旅行,翻出了之前旅行的照片,直說著好在我們曾經有這些建築旅行,現在才有辦法慢慢地回味及分享。更有趣的是,團員們不只是回饋分享,更開始主動尋找資料及有興趣的景點來請我排行程。在每次的建築旅行中,團員們收獲滿滿,但其實我收獲更多,也很慶幸在這幾年安排建築旅行的經驗中,也認識了許許多多的朋友,這都是透過建築旅行帶給我們的回憶。

 

奇特建築

對於國內一些被稱為是「奇特建築」,如高跟鞋教堂等,也成了著名的網紅建築打卡點的現象,雖然我本身是不會去參訪的,但如果團員們是有興趣的,我還是會尊重團員們的意見而排進行程中,如果團員們覺得這些建築物有著「本土的特色」,我們就需要以包容的態度來接受。至於提到一般民眾的美學教育水平是否需要提昇的看法時,這就是從敏隆講堂及其他建築講座活動中,想慢慢培養大家美感的目的。我們先篩選過建築的案例,透過講師的介紹,久了學員們就會不知不覺地提昇了美學的程度。這是重要的,就像我們也曾聊過,如果一般人對於美學是無感的,就是建築師設計出再美的建築,再如何宣導建築的美學,一般民眾是無感的,大家對於美學的角度要一起往上提昇,才能有共鳴,才能體會建築設計的美感。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目標。

 

建築與城市

建築與城市是習習相關的,建築具有活化城市的功能,也能增進當地人民福祉。以我們常舉行的建築旅行來說,像是毓秀美術館及嘉義美術館,對於中南部的建築旅行路線來說,是相當具吸引力的景點,好的建築自然就會吸引外地人前來參觀;再來像是在台南的建築旅行,像是重新整理過的台灣文學館、台南美術館一館及二館等,加上這些建築景點都可用輕鬆的步行方式到達,加上沿路上又有許多當地獨特的小吃及伴手禮等,讓整個行程的豐富度及趣味度提昇了不少。這些建築景點不僅能吸引外來的遊客,對於當地的經濟也同時有助益,這些都是建築能活化城市的效果。若我們再提到在目前疫情的影響下,雖然無法出國,但若仔細了解一下台灣的建築,其實以建築做為旅行的目的,是具有相當的吸引力的。

 

新聞圖片臺灣文學館;圖片提供/蘇琨峰

 

在三位的建築旅行經驗中,不論是自己或是一同旅行的夥伴們,都在參訪建築的過程中經驗過難忘的感動。除了學校的教學外,透過實地走訪,建築旅行也成了建築美學教育的延伸,更在大小建築旅行的過程中,了解到原來在生活的周遭,常有著常被忽略掉的精采建築,也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建築成了旅行台灣的理由;或許,在建築旅行經驗的累積下,讓我們也開始在一次次的各種旅行的過程中不經意地發現喜愛的建築,也更能以美學設計的角度來欣賞台灣的建築。美好的建築其實就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周遭,但你發現了嗎!

 

新聞圖片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圖片提供/王彤

 

【延伸閱讀】
欣旅誌No.19「打開台北 誰來解鎖」

>欣旅誌創刊號 原鄉 原生 東海岸藝術節

==========
文  字/蘇琨峰
圖  片/蘇琨峰、欣傳媒、李清志、高名孝、王彤

校       閱/王彤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