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疫情跑出自我 臺北大學紙飛機路跑兩千人同歡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10306 14:08:23)堅持挺過疫情考驗,由臺北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學生主辦的2021第四屆「紙飛機路跑」6日順利舉行。超過2500位大小跑者開心奔馳臺北大學校園與三鶯地區河岸,共同享受健康又歡樂的周末時光,也一起為更好的自己而跑(RUN 4 Better Me)。
連續進入第四年,「紙飛機路跑」已經成為三鶯地區每年春天重要的大型賽事,許多在地家庭、公司團體都踴躍相揪報名,參賽人數屢創新高。位於鶯歌和樹林的「中國砂輪」公司就在董事長林伯全帶領下,帶領211位員工和眷屬共同參與,成為全場最龐大隊伍。本身也經常參與路跑活動的林伯全說,公司平時鼓勵員工運動,榮幸能夠就近支持地方活動。路跑路線是平常熟悉的通勤動線,只是第一次以跑步方式前行,覺得舒服又特別。
兩年前號召員工到場,並將自己人生10K初體驗獻給紙飛機路跑,圜達實業董事長林錫埼今年再度率領超過150位員工家眷參賽,期待大家出門運動、以好心情抵抗疫情,跑出健康的自我。身兼臺北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他肯定休運系學生即使面對疫情考驗,仍然堅持辦好賽事,身為學長,當然要行動響應支持。
今年「紙飛機路跑」除了往年3K和10K組外,還新增21K組路線,自臺北大學出發後,經三鶯二橋至龍窯橋折返後,再沿鶯歌河濱道路往鹿角溪堤越道,之後返回臺北大學校園。上週才到三峽校區參與民間校園路跑並拿下冠軍的清大天文所副教授、也是著名路跑Youtuber後藤友嗣不負眾望,一路衝刺跑出「總一」,衝過終點線,立刻吸引許多粉絲搶著合影留念。
後藤友嗣表示,自己很喜歡臺北大學校園環境,因而報名紙飛機路跑。到場後才發現是大學生自辦比賽,連連驚呼「太厲害!」除了稱讚路線風景非常漂亮,更對沿途親切服務留下深刻印象。只是對於自己跑出1小時24分成績,覺得有點兒太慢,「一路都很好,但是回程碰到逆風,是很大的挑戰啊!」
21K女子組第一名由臺北大學休運系畢業校友蔣郁芬獲得,過去為排球選手的她近年轉練路跑,比較各賽事經驗,認為這次雖然氣溫不會太高,但一路地形起伏,考驗選手的耐力,加上有些補給站距離較遠,又提高些許難度。疫情爆發後較少運動,能夠拿下女子第一有些意外,希望自己能持續練習,繼續創造更多成績。
因應防疫要求,今年10K組採兩組分流競賽進行。臺北大學資工系三年級學生呂輝翰發揮平常練習實力,搶先抱回第一組男子冠軍。來自馬來西亞、高中就是長跑選手,讚許臺灣的路跑風氣比家鄉好,激勵自己面對競爭要持續精進。這次採取「起跑就衝刺、一路保持速度」的策略,加上分組後心理壓力減少,果然順利抱回王座。
受鋒面影響,6日上午氣候多變,不同於前面出發組別氣候宜人,較晚出發的第二組起跑時,正好遭遇一陣大雨,讓許多選手吃足苦頭。女子組冠軍、臺北市立大學學生沈泥就感嘆,原來以為晚點起跑可以讓自己睡飽一點,然而天氣驟變之下,只能及早暖身預備。專長田徑的她無畏雨勢造成的阻礙,然而面對上下橋路段陡坡,也得拿出意志力克服。
相較於21K和10K組奮力衝刺,3K組相較充滿歡樂氣氛。許多家庭全家出動,甚至還有爸爸以嬰兒車推著一歲小娃往前奔跑。一路衝過許多大人,龍埔國小四年級陳品菲一口氣抱回三公里組女子冠軍,讓一同參賽的全家人都覺得很驕傲。媽媽表示,因為品菲不滿12歲,依照比賽規則無法報名10K組,準備明年出具同意書,讓小孩挑戰更高層級。身為田徑隊成員的品菲也覺得,相較於平常練習,參加路跑更有趣,希望明年有更好的表現。
只花了11分鐘就跑完三公里,樹林居民吳旻哲領先所有選手衝破終點線,跑回男子組冠軍。他說,自己從第一年就參與紙飛機路跑,只是因為近來較少練習,因此由10K組轉降3K。受限整體濕度較高,儘管知道要一路衝刺,但還是不敢大意,開心獲得名次。
在地民眾之外,累積過往的經驗和口碑,這場賽事更吸引全國各地許多跑者與國際友人共同參與。為了提供最完整服務,全場動員近120位志工支援,其中半數為臺北大學同學,另一半則來自桃子腳國中七、八年級學生,負責現場各環節選手服務工作。
桃子腳國中八年級的林宗穎坦言,自己一開始為了服務學習時數而來,不過到場覺得蠻好玩。相較於上場跑步,幫忙所有跑者保管衣物「不會太累」,只是清早四點五十分就要集合,「如果明年可以睡晚一點,還會想要再來。」
看著活動順利進行,所有跑者盡情享受奔馳的快樂,活動總召、休運系三年級劉奕伶充滿感恩。她回顧,去年賽前因為疫情因素臨時喊卡,今年又差點兒因為參賽人數超過新北市政府大型活動人數上限而無法起跑,還好經過鍥而不捨溝通,終於獲得市府相關單位核准。感謝籌備歷程所有貴人相助,「一路上來處處充滿恩典,紙飛機路跑是屬於每個人的!」
她也提到,因為疫情不可掌握,從去年到今年,整體團隊持續在做中學、學中做,因應各種變化彈性調整,同時還要兼顧法規和參賽者的感受,「紙飛機路跑不只是一個路跑,更是我們在大學生活中最精彩的風景與人生的養分。」
訊息來源:國立臺北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8881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