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百大、創造百億~中國醫藥大學借鏡美國史丹佛大學產學合作的策略與作法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00921 09:41:14)『知識產業化』造就多贏局面在國外已是大學產學合作的努力重點指標;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兼產學長江宏哲在校院《尖端共識營》提出精進產學研的1個策略與6個做法,致力培育產學研優秀教師,並鼓勵教師創新創業,打造頂尖產學研教師團隊,將水湳發展成為全球有特色的高科技生醫園區,進而創造百億以上的產值。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蔡長海董事長揭示新世紀願景,邁向世界百大、成為台灣的史丹佛大學暨台灣的梅約醫學中心。江宏哲副校長兼產學長於6日《尖端共識營》以標竿學習史丹佛的產學合作做專題報告,我們要學甚麼?第一個當然是產學,產學研量能與制度、文化,第二個是2025年的教育新藍圖。
根據2018年柯瑞維安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排名,史丹佛連續5年榮登最創新大學榜首,第一名是史丹佛,第二名是MIT,第三名是哈佛,尤其在「具有影響力的研究」這一項分數特別高,今年QS世界大學排名,史丹佛也是第二名,從他的評分可以再一次證明,該校發表的論文與專利,經常獲學術界與企業界其他研究員所引用,這些原創研究、發明出實用的技術,對於經濟有極大貢獻與影響。
史丹佛提出2025年四大教育新藍圖,他們認為現在教育制度是100年前所設定出來的,史丹佛想要在2025年前重塑教育創新典範,創新大學終生循環學習教育生態系,大膽想像2025年畢業校友將消失,大學就會變成一個終生學習的基地。
史丹佛四大教育新藍圖,第一個是彈性教育歷程-從學年改為學習階段;第二個是開放環型大學-隨時可以回來讀,大學任你讀六年;第三個是有意義感的學習-成立影響力實驗室,從教學中心變成學習中心;第四個翻轉軸心-從學知識到訓練能力,不同的能力導向學習中心。前面兩個,跟目前教育部的體制有所衝突;第四個能力導向的學習方面,目前我們的公衛大一不分系,藥學系二年級有不同的分組,跟臨床醫藥學的訓練,醫中牙的PGY跟專科訓練都朝著這個方向在走,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在2030之前可以從生醫與醫療產業推廣教育著手,廣開教育學分班,一方面利用學分班讓這些在產業裡頭的人能夠繼續接軌回來,念我們的碩士班博士班,達成終身學習的大學教育生態。
史丹佛大學的產學合作,大家第一個想到就是矽谷silicon valley,這個故事可以從Professor Terman當校長的時候開始,他在Stanford畫了一塊地出來,作為產學研發的基地,在這個基地研發出來的成果優先技轉給校友,校友拿到這些技術之後,就在大學附近開了新創公司。
為什麼要在大學附近開新創公司?因為可以很方便的得到學校裡面的研發跟其他資源,第二個,這些新創公司的同仁如果要繼續教育再進修,他可以回到史丹佛,所以在這裡形成了一個矽谷產業,這些產業包括HP等等,幫史丹佛賺進最多錢的是像Yahoo,Google,Facebook,以及最近的Netfelix,這些技轉都幫史丹佛大學引進了非常多技轉金,在矽谷的這些產業如果把他的產值加起來,我們用世界經濟體的總合來衡量的話,在這裡的產業所創造的產值,幾乎相當於世界第10大經濟體,所以怎麼樣去營造這樣的環境相當重要。
標竿學習史丹佛之後,我們總結出1個策略跟6個做法,呼應蔡董事長2030年產學研發展願景;一個策略就是怎麼建立產學合作的文化;6個做法從制度面到流程面,可以來落實蔡董事長所指示培育產學研人才,鼓勵教師創新創業。
另外,中醫大還有三個特色可以來加值,水湳Bio-Park建立跨領域區域產業合作平台,跨業整合技術與資源,鏈結產業版圖,將來成為全球有特色的高科技生醫園區。
我們要學習史丹佛的產學合作策略是,怎麼樣經營產業界合作關係,第一個是跟業界共同培育人才,第二個是以育成中心串連整個生態系統,第三個是產學技術合作創造價值,第四個簽訂產學聯盟共創雙贏,簡單地講,發揮大學豐沛的研發量能跟人才,以及發揮大學推廣教育的優勢,來達成這樣的ㄧ個成果。
精進產學研的六個做法,第一個,我們要學習史丹佛怎麼樣把快速地把研究成果轉譯出來,然後技轉;史丹佛在制度上,產學跟研發基本上是同一個副校長的supervise之下,雖然這個office是合併的office,但是他們底下是分組辦事,這些分組包括研發的分組,以及產學的分組,因為在同一個辦公室底下,所以他們的橫向聯繫很方便,能夠非常有效率地把成果轉譯出來,有效率有價值地去做技轉。
第二個學習的做法,如何確保研發成果是有產業影響力;當研發成果出來的時候,因為要跟產業接軌,所以史丹佛的產學文化重視研究命題,先了解產業的需求,研究命題瞄準產業需求,譬如說medical need在哪裡,從那個地方開始做研究命題,然後尋找解方,當研究成果出來之後,就由ILO辦公室很快地跟產業接軌;最近鄭執行長跟洪校長所主持的Happy Hour也朝著這個方向在走,所以我們未來在產學面也能夠去做Happy Hour。
第三個學習的做法,是史丹佛如何加值它的研發成果跟專利、技轉;當研究成果出來的時候到了ILO,首先要問的就是,這個研究成果是要做成什麼東西?預期的產品什麼?這個產品要解決那些健康的問題?要賣給誰?把研究成果做了一個產業定位之後,接下來就開始做商化宣傳說明,不過在商化宣傳時,很重要的一點,一定要簽保密合約,所以整個講起來,它是用產品來包裝專利,而我們現在的做法是用技術包裝專利,這兩個在收入產值上面就會有所差異。
接下來,當有技轉的時候就會有收入,這個權利金要怎麼分配?在史丹佛先扣掉15%的行政費用給ILO辦公室,之後再扣掉專利申請費,剩下來的1/3,1/3,1/3來做分配,或許,大家會覺得為什麼學系跟學院拿了這麼多,洪校長曾在討論過程說明,在美國大部分大學都有Group meeting,每個禮拜定期在系裡面做Group meeting,大家透過Group meeting的討論,會修正加強自己的研究內容,一個研發成果出來,事實上,不是只有自己團隊的貢獻,整個學系與參加討論的老師也會給予一些input,所以權利金會分給學系跟學院,學系跟學院就會有動力引導整個研發跟產學的結合。
史丹佛的制度設計,在發明人的部分,錢不是落到個人的口袋去,而是在學校設立專戶,設專戶管理有什麼好處?第一個是節稅,第二是單位或發明人,如果要付專利申請費或維護費的時候,可以從這個專戶裡頭去扣,第三個就是你的實驗室、助理、耗材,以及出國的費用等,都可以由這裡來支付,還是你自己的錢。
目前我們的權利金分配辦法,制度比較複雜些,董事會交代可以再簡化一點,再優化。所以我們構想,產學處在收到權利金後,會先扣除15%的管理費用作為營運維持費,再扣掉專利申請費用後,將餘款分成三等分,分別發給發明人、發明人學系、院與學校,股權變現收入之1/3歸發明人,2/3進入學校基金。
第五個值得學習的做法,是產學合作契約訂定;首先必須要揭露參加的廠商,以及參加的老師,其次必須要在網路上面做發表,讓大眾皆知悉這些研究的成果,也吸引有興趣的廠商繼續進來。
另外,必須明確規範師生學術與產業互動,讓師生遵守利益衝突迴避原則;史丹佛跟廠商的互動非常多,因此規定全職的教師不得同時擔任重要的外部管理職責或有職稱,也就是說不可以當公司負責人,因為公司一旦倒閉,對方會跟學校求償;其次,教師應告知其學生或同事與廠商合作或提供訊息,教師在職期間,無論資金來源為何,研發成果專利所有權均應分配給學校。
借鏡史丹佛成功模式,我們訂了些達成標竿學習的目標,短期策略是在基礎建設之下再優化,例如說要落實11項智慧化的建設,把產學處6項服務效率制度優化,以及推動產學推廣教育,希望到了2030年能夠進入世界百大,成為亞洲新創產業的基地,創造獨角獸。
為此,江宏哲副校長兼產學長規劃2030產學研發展願景:1.成為全球卓越有特色的高科技生醫園區;2.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培育產學研博士人才,以及培育產學研優秀教師;3.鼓勵教師創新創業;4.建立產學合作文化。他引述蔡董事長的一句話勉勵同仁,『築夢需要勇氣、追夢需要毅力』!
況且,蔡董事長送給同仁一個大禮,宣布成立「天使基金」10億元,鼓勵老師和醫師的研究進展到產業應用,期待每年能夠支助幾個團隊成立新創衍生公司,在2030年產學研發願景下,我們希望能夠邁向百大,創造百億的業績。
訊息來源: 中國醫藥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7947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