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原漢關係的見證~臺中市「土牛民番地界碑」獲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古物

大成報/ 2020.07.14 01:26
新聞圖片【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臺中市102年8月1日公告指定石岡區「土牛民番地界碑」為一般古物,該界碑是清乾隆26年(1761)彰化知縣張世珍,為避免漢人與原住民衝突擴大,於原漢邊線挖溝為界。係以挖出的土堆砌為19個土堆,因土堆外形似牛,便稱之為「土牛」,並且豎立石碑做為漢人和原住民開墾耕作的地界線;目前置放於臺中市石岡區土牛國小內,於109年6月獲文化部古物審議會審議通過指定為重要古物。

文化局指出,土牛界線是清領時期普遍設置的原漢界線。因清初閩客移民逐漸遷徙至臺灣,並與平埔族和高山原住民在開墾、貿易、領地等關係上常產生摩擦;清政府為解決雙方衝突,承認原住民自治地權,便在重要入山口,利用自然地形或採人工挖掘壕溝為界線,防止漢人越界進入原住民區域侵擾開墾。

在中部沿山地區,清代「朴子籬社圖」明確劃出東側靠山、北臨大甲溪,呈南北向排列有土牛堆19墩和土牛溝;從朴子籬社社寮有路通往土牛堆,土牛溝前不遠處尚有望寮1座,做為警戒觀測之用。至日治時代雖仍可見到土牛堆遺跡,但今已無遺存。

文化局透露,「土牛民番地界碑」為清乾隆26年(1761)彰化知縣張世珍所立,內容詳載土牛堆和土牛溝的深、寬、長度、尺寸,並以「永禁民人逾越私墾」限制越界開墾,為目前臺灣現存僅見的清代臺灣官方所立的漢番界線見證,也是全臺唯一保存的土牛線紀念物,在臺灣開發史及原漢政策等有重大意義。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體育文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