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2020台灣燈會原藝交響燈區,文化交織出原住民族生命群像

中央社/ 2020.02.15 09:23

2020台灣燈會原藝交響燈區,文化交織出原住民族生命群像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00215 09:22:26)2020台灣燈會原藝交響燈區位於后里馬場園區,以臺灣16族及南島語族音樂為主題,將原住民族的傳統樂器、歌舞、文化、生活及工藝,結合燈藝、藝文展演及手工藝文創精品館等的展出,邀請全台部落文創業者,打造原民文創市集,以及難得一見的樂舞文化創作等,製造由樂音、光影及裝置藝術交織出原住民族生命群像,建構獨一無二的原藝交響燈區。

主燈—「天籟原鄉」以象徵自然的「山」、「海」、「風」為主要元素,採用鐵構搭配傳統的竹編結構,將展演舞台設計為部落客廳,來表現原住民族特有的分享社會文化,邀請國際具代表之南島語系族群及台灣各族群文化音樂舞蹈團展演,演出從原住民族的吟唱與舞蹈、結合傳統樂器的音樂、到以族語創新的新曲、最熱力的原BAND搖滾之夜。從「音樂」角度與「文化」層面,從「地方」到「國際」,從「傳統」進入到「現代」,來認識並更加深入瞭解原住民族多元文化的內涵。

不同於過往單純聲光效果的主燈秀,今年「原藝交響燈區」特別規畫了主題秀,在燈組和聲光效果之外,並且由台中市在地的原住民藝文團隊「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擔綱創作演出,結合主題曲特別編排一齣舞碼,把南島語族的海洋遷徙的經歷,與回到原鄉的感動以劇場的方式呈現,希望帶給國人更不一樣的燈會視聽臨場感受。

今年「原藝交響燈區」也特別邀請旅外藝術家優席夫擔任此次的策展人,邀集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圈,融合文化意象與藝術語彙的幾位創作者安聖惠、武玉玲、宜德思、高雪亮等,共同以「音樂」為題呈現本次燈會主題。台灣原住民族無論是生活、文化、祭祀、工作幾乎所有層面,都於音樂息息相關無法分割,於旋律音色間輕快的美好、沉穩厚實的共鳴之歌,既是文化傳承的路徑,也是生活鏈結的要素。

此次展區透過於原住民族藝術家們的創作,呈現獨特族群觀點的視覺饗宴與音律定義,更呼應人與自然的節奏,演繹了大地的生態更迭,這是台灣原住民族所堅持傳承的生命智慧。策展人優席夫今年以台灣原生種大赤鼯鼠呼應燈會「鼠年」的主題,擷取大赤鼯鼠飛翔之姿,賦與喜慶熱鬧的色彩,並讓音符淌流在張開的飛蹼之中,象徵部落傳統行獵時,節奏明確的狩獵之歌響起,期待豐收,樂於分享的歡樂氣氛隨著音樂綿延展開。

擅長複合媒材雕塑與環境裝置創作的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回想小時候部落最讓她牽繫的音樂,就是族人圍坐在樹下的隨意編唱的日常。作品以竹製的風鈴為發想,使用鐵件構建由地面而生的聲音流動的軌跡,象徵回憶中族人合唱的大地之歌,表示原住民族與環境共生、守護天地的願望。

排灣族編織藝術家武玉玲,利用特殊編結手法,創作以花草型態的裝置藝術,一方向累積時間的印記,呼應自然時序轉換更迭與部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技藝;一方面以人造的自然物件型態,重現珍視的陽光、清風、土地是如此簡單美好,自然且幸福。希望藉著她的作品引發觀賞者對於大地之愛,自然之情,鼓舞回歸純真的幸福追求。

泰雅族藝術家宜德思以泛泰雅族的稜紋圖騰為元素,豎立十六個燈組象徵台灣十六個原住民族團結比鄰,高低錯落有如音律起舞。而傳統稜紋猶如再現織作技藝,造形呼應了原民文化中的守護之眼,保守祝福這塊土地。

太魯閣族藝術家高雪亮,以色彩紋布,來表現紋面在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等,代表成年及其成就的標記,沒有紋面的族人將無法得到其他族人的尊敬及認同,更無法論及婚嫁。同時用其圖紋分辨家族譜系,將來好在彩虹橋上能與親人相認。

「原藝交響燈區」除了有原住民藝術家的燈組創作之外,也以台灣原住民族樂器、歌舞文化為主題,打造出互動音樂牆,結合傳統工藝及燈光藝術,串聯部落跨越南島族語,展現原住民族多元文化的內涵,於燈會期間除了賞燈之外,每天也將安排精彩多樣的原住民族樂舞展演。

原藝交響燈區,展期從2020年2月8日至2月23日,真摯地邀請各地旅客參與 ,將原鄉文化底蘊盡收眼底,體驗更從中重新喚起內在對於自然、土地與文化的重視,並體會原住民族與自然間共生共榮的文化核心!

訊息來源:臺中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68836.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