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關節痛伴隨6症狀,恐是毛毛樣血管增生 骨骼肌肉栓塞治療新選擇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2020.01.07 11:45

關節痛不只和肌肉不足、韌帶受損、軟骨磨損有關,血管異常增生也是原因之一!今年48歲的C小姐右肩疼痛超過一年,特別是夜晚時常抽痛,嚴重影響睡眠;此外,關節活動也僵硬受限,要做出穿脫衣物、吹梳頭髮、伸手取物等日常動作都很困難。

今年48歲的C小姐右肩疼痛超過一年,關節活動僵硬受限,要做出穿脫衣物、吹梳頭髮、伸手取物等日常動作都很困難。(圖片僅為示意,非當事人)

今年48歲的C小姐右肩疼痛超過一年,關節活動僵硬受限,要做出穿脫衣物、吹梳頭髮、伸手取物等日常動作都很困難。(圖片僅為示意,非當事人)

患者求醫後被診斷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但接受了數個月的復健治療及數次的類固醇注射與增生療法注射,皆效果不彰。直到輾轉尋求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學影像部梁耕維醫師協助,才發現其關節疼痛、僵硬症狀,原來是毛毛樣血管增生引起,經過進行「骨骼肌肉栓塞治療」後,問題終於得到改善。

超過50%慢性骨肌疼痛患者在非手術治療後,症狀仍然持續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學影像部梁耕維醫師表示,長期的骨骼肌肉疼痛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症狀之一。而臨床上面對這類慢性骨肌疼痛問題,主流的治療方式主要可略分為:非手術治療及手術治療兩部份。

可是,根據統計,約有超過50%的慢性骨肌疼痛患者在接受非手術治療(口服藥物、復健治療、局部注射)後症狀仍持續;此外,即使接受手術治療,亦有20~30%的患者對於疼痛改善的程度不滿意。

圖一,五十肩「骨骼肌肉栓塞治療」示意圖。(圖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學提供)

圖一,五十肩「骨骼肌肉栓塞治療」示意圖。(圖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學提供)

骨骼肌肉疼痛,不僅與肌肉、關節有關,毛毛樣血管增生也是原因之一

梁耕維醫師指出,過去觀念普遍認為,長期的骨骼肌肉疼痛,因與肌肉不足、韌帶受損、軟骨磨損導致有關。但近年來研究卻發現,血管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部分慢性關節炎患者的組織中,可以發現到許多的毛毛樣新生血管,這些血管叢會為關節滑膜帶來發炎細胞、組織增生,最後導致關節的破壞。

除了關節、肌肉疼痛,同時伴隨6症狀 小心可能是毛毛樣血管惹禍

且在數個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研究中也發現,這些新生血管旁邊往往會伴隨細小神經的形成,使患者產生慢性疼痛。因此,現今臨床建議民眾如果發現自身除關節疼痛外,同時伴隨有下列6症狀,就要當心可能是毛毛樣血管造成的疼痛:

症狀1:3個月以上的慢性疼痛。

症狀2:疼痛部位可找到明顯的壓痛點。

症狀3:晚上就寢或是早上起床時疼痛特別明顯。

症狀4:剛開始活動時疼痛特別明顯,活動一陣子後疼痛會緩和。

症狀5:痛的部位曾經發紅、變腫。

症狀6:飲酒、泡澡、激烈運動後疼痛增加。

關節疼痛治療新選擇 「骨骼肌肉栓塞」有助去除異常毛毛樣血管

梁耕維醫師選擇經動脈栓塞的「骨骼肌肉栓塞治療」方式,幫C小姐治療。什麼是骨骼肌肉栓塞治療呢?梁耕維醫師指出,骨骼肌肉栓塞治療是一種透過X光透視導引,將微小導管經由手部或是鼠蹊部動脈導入疼痛部位,尋找異常的新生血管;再把可以阻塞這些毛毛樣微血管的藥物經由微導管注入,去除異常的毛毛樣血管的治療方式(圖一)。

圖二,治療前與治療後的血管狀況。(圖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學提供)

圖二,治療前與治療後的血管狀況。(圖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學提供)

此療法在美、日已實施數年,成效顯著,其治療成果已被許多知名國際期刊發表。8成以上的患者症狀可於接受治療的一個月內獲得明顯改善,而發生併發症的機率極低(小於百分之一),對常見的,五十肩、膝關節炎、網球肘、足底筋膜炎及其他種類的慢性運動傷害等軟組織及關節疼痛,都有很好的治療成效。

且該項治療只需局部麻醉,術前檢查與手術時間總計約2至4小時,只有針孔大小傷口,視個人情況可為門診手術、當天返家,住院也只需1至2天。而在治療一週後,C小姐的疼痛便開始慢慢改善;治療一個月後,病患疼痛已大幅緩解,同時輔以復健治療後,肩關節活動度也漸漸恢復,夜晚睡眠及日常活動不再受到肩痛的困擾!(圖二)

骨骼肌肉栓塞治療也有侷限性 4大狀況下不適合進行

不過,梁耕維醫師也提醒,並非所有疼痛問題都適合進行栓塞治療,例如,若民眾有下列4大狀況,就不適合採取骨骼肌肉栓塞治療。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經由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狀況1:X光下有嚴重的骨骼退化、破壞。

狀況2:疼痛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例如麻痺、大小便失禁等。

狀況3:頭痛、胸椎及高位腰椎疼痛。

狀況4:中樞性疼痛症候群或末梢神經病變所引起的疼痛。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38/80659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