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壞牙齒的守護神 不拔牙的牙醫師

慈善新聞網/ 2019.12.12 00:05

小岳來到特殊需求牙科門診,在家人與護理師協助下看牙。

「哪怕他是白癡、是一個植物人,他都是一條生命,所以我不能隨便拔掉他的牙齒。」

  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黃文國醫師在家休息了兩個假日,再度走進診間時,傳進耳裡的是熟悉的吵鬧聲。這裡是台北慈濟醫院特殊需求牙科門診,他的工作是讓無法配合醫生的牙科患者擁有一口美麗、健康的牙齒。而來到診間的病人以身心疾患為大宗,肢體障礙次之,其他則如漸凍人、失智症、腦傷等長照患者等。

  甫過而立之年的小岳就是其中一個病人,多年前一場車禍,斷送了他的研究所生涯,雖然度過危險期,但嚴重的腦損傷讓他必須倚賴輪椅、尿布和家人照顧。日子一天天過去,小岳的牙齒因為疏於照顧而蛀損,一開口,黑黑小小的牙齒,不要說進食了,連治療都是一大問題。家人帶小岳到幾間醫學中心的牙科門診,得到的回答都是:「排個時間拔牙吧,這樣的牙齒至少要拔11到15顆。」

  「這麼年輕,怎麼能拔這麼多?」相當煩惱的他們抱著一絲希望來到台北慈濟醫院,黃文國看著爸爸媽媽猶豫的神情以及在一旁「嗯嗯啊啊」無法表達的小岳,思忖:「的確都是要拔掉的牙齒,裡面已經蛀空、病患又沒辦法照顧自己,不拔掉很可能造成感染;可是,全部拔掉,會是小岳想要的樣子嗎...?」

  他告訴小岳的父母:「我們要讓小岳躺上手術台治療,牙齒我會儘量保留,只拔幾顆沒辦法救回來的。」

  「你怎麼跟別的醫師說得不一樣?」面對家屬的疑問,黃文國說:「一來這樣的孩子沒有自理能力,拔牙後不適合裝假牙,二來我們受的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對我來說,一顆顆牙齒就是一條條生命,所以只要我能救的就會盡量救。」

  看特殊需求牙科門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病患無法配合檢查的情況下,往往需要家人、護理師協助壓制,甚至束縛。面對無法溝通、答非所問、不能言語的患者,醫師只能以經驗和專業判斷,決定治療方式。一般而言,會在大家的協助下,先將需要治療的牙齒紀錄起來,再跟家屬分析病患應接受的治療與風險。黃文國指出,如果要一次要治療多顆牙齒,是沒有辦法使用鎮靜麻醉的。「特殊需求患者因為疾病與生理狀態,導致麻醉風險較一般人高出許多,國外甚至有一麻醉就休克的病例。相較之下全身麻醉較安全,醫療團隊會在病患麻醉後插管、監控所有心跳、呼吸與出血,給予完善治療。」

  為了讓麻醉後的病患張口,要施打適量的肌肉鬆弛劑,但會導致舌頭過於放鬆,擋住視線。因此手術台上,必須由外科助理協助撥開舌頭、護理師抽吸口水、遞送器械,麻醉師監控病患情形,透過團隊合作,讓手術順利進行,而這期間只要病患有任何狀況,都必須中止治療。若以一般人接受大臼齒的根管治療來計算,一顆牙大概要做兩到三個小時;但此類病患上了手術台,黃文國就必須跟時間賽跑,他希望在有限時間裡,一次治療完所有牙齒,所以他先將病患全部的牙齒挖乾淨,判斷蛀損程度,若蛀到牙齦水平線以上,都盡力補回,若蛀到水平線下,考量到未來發炎感染的風險,就必須拔除。

  小岳上了手術台,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麻醉師在一旁提醒著:「已經過很久了,要不要下次再繼續?」但黃文國不為所動,只是加快手上動作,說:「病患的生命跡象還很穩定,再給我一點時間。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第二次機會,這些腦傷的病人,這次過得了麻醉評估,下次就不一定了。」

  十個半小時的時間,黃文國一共為小岳補回二十五顆牙齒,只拔掉五顆無法修補的壞牙。走出夜半的醫院,心裡的大石頭終於放了下來,之後,在家人認真照顧下,牙齒,再也沒壞過。

(撰文:廖唯晴,攝影:廖唯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