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不再硬梆梆 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曙光

慈善新聞網/ 2019.12.12 00:05

12月6日,研究團隊於於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舉辦記者會。

  「抬頭挺胸、好好生活」是許多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的共同心聲。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劉津秀醫師與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林國儀研究員等人合作,結合國內外醫療院所,成功找到僵直性脊椎炎的致病機轉與治療契機。成果也於2019年11月刊登於《臨床研究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並獲權威雜誌《自然評論風濕病學期刊》(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撰文評論。12月6日,研究團隊於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召開記者會,發表醫療難題的新曙光。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好發於20〜40歲男性的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遭破壞,使脊椎、關節處出現慢性發炎現象。一旦罹病,患者的肌腱、韌帶連接處會增生贅骨,導致脊椎相互沾黏失去柔軟度,最後僵化硬如竹竿。其臨床症狀會從發炎性背痛開始,逐漸演變為骨頭損傷、贅骨形成、脊椎沾黏鈣化,嚴重會導致病人駝背、無法抬頭,甚至行走困難,屆時僅能依靠手術治療。劉津秀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的發生率男女比約3:1,盛行率0.1-0.4%,且約有95%的病人帶有HLA-B27基因,有極大的家族遺傳性,帶此基因者,發病機率更較常人高出171倍。考量現今治療方式以使用抗發炎藥物為主,但尚無阻止贅骨生成的有效方法,加上HLA-B27在過去研究中並無明朗的致病機轉,遂以此發想,投入研究。

劉津秀醫師說明研究成果。

  在花蓮慈濟醫院陳英和名譽院長協助下,醫療團隊首先自僵直性脊椎炎病人「贅骨鈣化增生」病灶區取出間葉幹細胞,將之植入老鼠體內,發現三週內贅骨生成。深入研究後,首次發現HLA-B27基因在合成蛋白質時會發生錯誤堆疊,形成不正常結構,便會傳遞訊息增加TNAP酵素,進而造成異常骨化,導致僵直性脊椎炎」。

  確立致病機轉,研究團隊進一步透過藥物篩選,發現過往用於蛔蟲治療與骨鬆治療之藥物能有效抑制小鼠體內的TPNA酵素。未來,不僅有機會為病患提供新的治療選擇,更可以藉由生物標記,事先找出病人中可能脊椎鈣化沾黏的高危險族群,早期治療用藥,舒緩病人罹病之苦。

(撰文/廖唯晴,攝影/范宇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