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特斯拉股價 台股 鄭雨盛

「人工真皮」醫療技術創新卓越 「中亞聯大3D列印研究中心」榮獲今年第十六屆國家新創獎殊榮

中央社/ 2019.12.07 14:51

「人工真皮」醫療技術創新卓越 「中亞聯大3D列印研究中心」榮獲今年第十六屆國家新創獎殊榮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91207 14:50:29)第16屆國家新創獎頒獎典禮於12月6日晚在南港展覽館舉行,中國醫藥大學暨亞洲大學共同設立的「中亞聯大3D列印研究中心」,以「創新細胞積木應用三維人工真皮開發」醫療技術取得創新專利,大幅提升照顧糖尿病、燒燙傷患者醫療品質,榮獲「學研新創獎-創新醫材與診斷技術類」殊榮,由亞洲大學校長蔡進發講座教授、陳怡文副主任代表接受國家新創獎大會的頒獎。

國家新創獎為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為國內生醫與健康領域研發成果競逐的最高指標獎項。邀請陳時中部長、生策會董事長王金平、楊泮池、張善政等貴賓頒獎表揚來自企業、學研、臨床醫療團隊的優勢技術與卓越創新產品,讓創新科技帶動產業翻轉的新格局,點亮台灣的創新動能。

中亞聯大3D列印研究中心研發的「人工真皮」創新專利技術獲獎項目:創新細胞積木應用三維人工真皮開發(Innovative cell blocks for 3D artificial dermis development),是以三維細胞積木結合三維膠原蛋白基底製造新式人工真皮,其具有天然皮膚的物理性質,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並且細胞積木可分泌胞外基質及生長因子,提供皮膚組織修復的生長環境,加速皮膚組織之重建。

3D列印外科醫療技術應用已經是世界的潮流與趨勢,中國醫藥大學與亞洲大學以前瞻醫療為導向共同設立「中亞聯大3D列印研究中心」,跨領域結合了臨床醫師的經驗及基礎研究的優勢,在開發「人工真皮」醫療技術取得創新專利,大幅提升照顧糖尿病、燒燙傷患者醫療品質,獲得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評審高度肯定,榮獲今年「第十六屆國家新創獎」殊榮。

計劃主持人亞洲大學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沈育芳助理教授表示,一般來說,皮膚損傷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機能,如果皮膚受到輕微的傷害,通常能夠藉由身體自行產生膠原蛋白和纖維蛋白讓傷口自行修復,假若傷口面積太大,就要進行植皮手術,不僅如此,由於病變、癌症、燒燙傷、意外所造成的真皮及皮瓣喪失及皮膚損傷,也使得世界各地對皮膚替代品的需求也日漸提升。大面積皮膚缺損除了患者本身所剩的皮膚有限,傷後瘢痕攣縮現象也是一個醫療議題。

目前國內臨床使用之人工真皮主要仰賴進口,市售人工真皮主要材質是「膠原蛋白」及「矽膠」,「中亞聯大3D列印研究中心」團隊採用了先進治療(Advanced therapies),即主動性敷料(Active wound dressings):主要就是利用生物性材料(Biological products)或是組織工程(Tissue engineering)主動促進傷口癒合。

陳怡文副主任表示,在整個三維細胞積木之人工真皮創新醫材開發過程,該中心結合了臨床醫師的經驗及基礎研究的優勢,達到跨領域合作的效果;在技術創新方面,中亞聯大團隊也擁有多項頂尖專利的優勢,獨家開發出具構型之三維膠原蛋白基底之製造方法。此外也提出一專利能夠有效快速擴展並製備出可控制均一尺寸不同構型的三維細胞積木。

「中亞聯大3D列印研究中心」擁有多種不同的3D列印相關設備,從光固化塑料機型、金屬列印機台、甚至到可進行細胞列印的生物列印機,因此不僅開發3D列印可生產的醫療器械,包括手術模型、手術導版等臨床外科輔助及醫學教學模型,也包含部分客製化植入物及再生醫學相關研究等,可應用科別包含顱顏顎面、人工關節、口腔植牙矯正、根尖治療、脊椎矯正、輔具義肢等,實際臨床案例約達600案,其擬真合用的程度較現行醫療器材所能提供的選擇更為符合客製需求。

該中心除了開發前瞻之醫療器械,同時也針對醫學影像進行相關研究,包含術前模擬之醫學影像分析及實體模型,以結合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手術導航及手術機器人等設備,協助醫師在術前進行完整評估並於術中達到最大效益,以利病患之最大福祉。

此外,該中心也進行許多嶄新且前瞻的再生醫學研究,主要著眼於可降解植入物、人工器官及再生醫學為重點,期望能將台灣頂尖的醫療產業技術再昇華至下一個頂尖技術層級,並同時能將台灣既有的醫療技術輸出全球。

陳怡文副主任強調,中亞聯大團隊於3D列印醫療應用上開創許多創新的技術及成果,期望能夠加速整體醫療技術的進步,同時更希望能夠以台灣為發展基地,建構亞太地區3D列印醫療應用頂尖中心,並秉持「健康、關懷、創新、卓越」之理念,提升台灣醫材產品國際競爭力,將台灣醫學發展技術邁向世界領先。

訊息來源: 中國醫藥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65812.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