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數位轉型趨勢下-引導跨域創新,轉變管理思維

中央社/ 2019.12.06 10:45

數位轉型趨勢下-引導跨域創新,轉變管理思維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91206 10:43:58)台灣正面臨產業數位轉型及創新的關鍵時刻,我國科技創新現正邁入以科技研發引導創新創業,並促進產業發展的階段。值此產業結構重整之際,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下稱管科會)日前於11月22舉辦「數位轉型趨勢—跨域創新與管理思維」專家會議,邀集長期投入此領域官、學、研代表,針對當前各領域產業推動數位化之困境進行研商。管科會秘書長張玉山開場致詞時表示,藉由此次研討會,期待能透過官、學、研三方集思,共議激盪可能解方,讓台灣以國際視野展望未來,引入資源與新概念,站穩轉型腳步,立足全球市場。

管科會理事劉常勇指出,台積電為過去發展科技產業的成功模式,但如今產業環境劇烈變化,數位創新正進入天翻地覆的階段,「台積電典範」實難套用於當前產業進行趨勢轉型,面對全球供應鏈裂解對台灣產業造成影響,當各領域所追求的目標不同,台灣產業應如何因應衝擊?產官學研如何有效連結至市場及企業?不同單位間如何搭建合作平台?都有賴從全新思維創造另一套符合數位時代的模式。

迎向世界數位浪潮趨勢,台灣近十年來透過產、官、學三方合作推動以科技為核心的產業轉型與升級,其中又以製造、科技、金融、農業為主,管科會副秘書長賴宏誌引言報告時指出,我國產業創新轉型正面臨團隊班底老化、規模微小、人才難覓、經營封閉、對未來迷惘的五大困境;但實際上我國傳統中小企業及新創企業各具有互補特色,但目前雙方未能有正向的合作機會,如實務上常見現有企業具有領域知識但缺乏創新思維,受限於僵化的組織文化,而新創企業具創新想法卻打不進產業鏈,無利基市場客群,雙方均因此而難以在市場存活,產業出現雙方都各有特色卻難以相容的矛盾;也因此,面對數位轉型浪潮,如何協助我國產業解決當前難題,回顧現行科研計畫補助方向與趨勢的相符性,以及未來應能如何促成產業創新的優化策略,為此次會議討論的焦點。

投入培育台灣新創團隊多年的台北科技大學能源冷凍系特聘教授李達生點出,台灣現行產業架構穩定,而新創獨角獸的角色為顛覆既有商業經營的遊戲規則,若要以獨角獸打破現行產業架構,彷若「拿刀殺自己」,因此,促使產業引進智慧化及數位轉型,進一步就現有的基礎上提升才是關鍵。李達生以自身經驗提出「後發先制」概念,認為國內新創企業都已有一定實力,若政府過於急迫給予諮詢輔導,反而出現各方意見各吹各的調,讓現行企業或新創企業都無所適從,不如回歸專注產業本質,稍微放慢腳步找出優勢,再去迎合世界趨勢。

屏東科技大學科技管理所教授張添盛則認為,台灣多數傳產中小企業在面對智慧經濟、數位轉型最大的難題,在於面對相關資訊的理解有限,當政府擘劃仿大國產業發展的經濟白皮書願景同時,卻可能忽略許多國內企業連基本硬體設備的資訊蒐集與連線都有極大困難,而當國內外企業基礎能力間鴻溝被忽視,更只會讓中小企業轉型牛步。張添盛指出,協助企業啟動創新轉型,其中如何「轉譯需求」及「促進信任」蔚為關鍵,台灣亟需相關機構及人才打破溝通藩籬,才能使企業端能夠理解數位轉型對企業所能造成的正向改變,也才有機會進一步投入發展數位化,進行跨部門整合,甚至進一步透過媒合其他企業或新創企業補足不足之處。

長年投入傳統農業領域的文化大學園藝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黃子彬指出,台灣農企業規模小,獨立進行數位轉型難度高,也因此需由公部門或第三方扮演推動驅動創新的角色,媒合對農業有興趣的大型企業或集團投入,挹注資金、技術、人力等輔助生產;黃子彬建議,農委會轄下四個專責研究機構:農試所、水試所、畜試所、林試所,可扮演領頭羊,以前瞻角度規劃農業領域的新方向,透過跨領域交流的方式,促使現有人員能量提升,可能會比額外引進培育人力將更有效率。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陳信宏以美國獨角獸Peloton為例,指出台灣許多產業經營常陷於硬體思考的泥濘,著重功能性創新,但借鏡美國新創Peloton經營健身產業的案例,從軟體服務的思考方向切入,結合硬體、軟體與內容,可以更提高生態系每個環節的收益。陳信宏認為,小國發展獨角獸必須創造獨特價值的條件與模式,尤其面對產業與社會轉型議題,更須放長眼光,跳脫單一思維模式,讓每個創新應用不侷限在單一項目上。

「發展數位轉型,首要需要先釐清這需經過:產業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三階段逐步進行」,經濟部技術處副處長林德生指出,部分製造業或服務業現階段只需進行數位優化,就能降低成本、提升營運績效,但部分產業面臨營運模式被取代或淘汰的危機,就須進一步思考發展數位轉型的需要。林德生呼應張添盛觀點,強調許多中小企業尚不了解數位趨勢帶來的衝擊,或即便瞭解了也無應變的能力,需要參考案例及適切輔導。

農委會科技處副處長郭坤則以目前推動的智慧農業為例,強調跨域合作與實作場域相輔相成的重要性。郭坤指出,新農業的推動發展需要各領域的人才加入,才能順利銜接從實驗室到試驗場的每個環節,但如同各產業面對的共同課題,現場農民是最瞭解問題跟是否符合需求的關鍵,而當軟硬體技術導入成本過高等問題,往往將小農阻絕於數位應用之外,如此使得小農寶貴的領域知識難以進一步擴及運用於數位軟硬體應用的改善,若能結合核心技術能力與領域知識價值,將為未來的重要目標。

而漁業發展的數位轉型又是截然不同的環境。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長陳君如指出,台灣遠洋漁業受國際配額管制、沿近海漁業因資源利用已達極限,海洋捕撈漁業現階段數位科技的投入,多著重於進行資源控管,如發展電子觀察員等,以降低人力成本;至於養殖漁業面對國內消費習性轉變與進口漁產競爭,加上國人人均食魚量與十年前比較,下跌近三成,數位轉型對傳統開放式魚塭養殖業者而言難具誘因。至於近來政府為避免極端氣候衝擊積極輔導的室內設施養殖,因經營模式的改變,數位化需求的程度雖然大幅提高,但也因漁民需要龐大資金的投入不易推動。也許改發展多元魚種的生產繁殖技術,搭配市場促銷機制及開拓國際通路,才能為養殖漁業找到新方向。

農業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陳瑞榮則提出過往常被忽略的觀點,「人性的不確定性」,當數位轉型以自然科學邏輯推演時,都能有明確對應標的,然而產業與市場的串接過程,最難預測的是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人性。以時下流行的美食外送平台為例,陳瑞榮認為,當消費者站在理性角度時,往往會提到外送員安全、一次性垃圾增加等問題考量,然而當人們遇到實際需求時,仍是採取直觀的行為,也因此使得外送平台數量不斷提升;依此角度來看,社會科學要如何與生產製造端對接,也是數位轉型或優化過程中不可迴避之問題。

農委會科技處科長李國基則強調,「企業」轉型與「產業」轉型概念截然不同,以輔導者的角色功能來看,必須個別釐清,讓個體與系統都能共同成長茁壯,避免單一個體獨大卻造成整個系統毀滅。也因此,個別企業進行數位轉型時,依其產業差異、企業屬性或特質不同,過程中勢必會有談判、溝通、妥協的過程,還須基於企業原有步調上,思考組織內部如何談判、妥協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綜合以上討論,管科會秘書長張玉山會議結語表示,全球產業競爭比過去更為激烈,各國不同產業都試圖跳脫既有思維,打造新型態治理與商業模式,台灣尤其需面對數位化、少子化、高齡化及經濟簽署FTA等內外部的壓力,各界需盡速尋求面對未來轉型的解方。張玉山強調,數位創新轉型是個重要的關鍵議題,各種產業都面臨不同困境,進行產業轉型的規劃在必行,若錯過機會恐被世界浪潮淘汰,台灣須放眼全球,引入資源與新概念,覓求脫穎而出的契機。

訊息來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65736.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