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國際建築大師劉培森 人生要成就最好的自己

慈善新聞網/ 2019.10.31 10:18

  劉培森,臺灣建築師,現開設個人建築師事務所。建築設計啟蒙於學生時期,也因為求學而遠赴各國的特殊經歷。他笑言,自己小學是一個努力念書的好學生,只可惜付出卻得不到回報,「我的成績就是怎麼也考不好。」母親見他成績趕不上其他同學,便鼓勵他,「不如出國去念書吧!」

  劉培森在香港完成中學學業後選擇到日本念書,「日本民族性非常自傲,看不起其他國家的文化,唯獨景仰法國。」當時對建築設計有興趣的劉培森心想,留在日本讀書也不過如此,不如到日本人崇拜的法國念書豈不是更有成就?毅然放棄日本學業,前往法國追尋建築之夢。1976 年自語言學校畢業後,順利考取巴黎國立建築學院,這是一所專門訓練藝術家與建築師的學校,在歐洲有數百年歷史。

  「法國建築系學程漫長,至少讀七年才能畢業,畢業之後,因為找工作,決定去美國;由於美國建築制度和法國不同,我想不如再讀一個學位吧,就選擇 AI 人工智慧課程。」興趣決定了劉培森的方向。在建築系就讀時,一位轉系生的一番話,影響他最深。「為什麼已經讀了兩年土木工程系,還決定轉系?」對方回答,「因為我覺得土木工程非常無趣 。」劉培森又問,「可是法國工程師待遇遠比建築師好太多了,你為什麼要放棄那麼好的前程呢?」對方不以為意並堅定地說,「賺錢不是我的目標,我要找的是自己的興趣。」

國際建築大師劉培森於台北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靜思書軒與青年心靈講座,透過分享、交流如何擁抱夢想開拓人文視野。

  「這讓我感觸很深,也明白一個人做任何事時,千萬不要只想未來可以賺多少錢,因為那是錯誤的假象。」劉培森綜觀成長過程,長輩往往都會鼓勵孩子選擇能讓未來過得更富足的科系,而非找尋孩子的興趣,相當令人惋惜。如今他鼓勵年輕人,與其想著賺進大把鈔票,不如敞開胸懷,找到自己熱愛且熱衷的目標並勇往直前,「人們應該好好探索自我性向,如此一來才會把工作做好。」

  在劉培森的建築事務所裡,長廊上琳琅滿目的都是他引以為傲的作品,有大型建案如高雄世運主場館、臺中新市政中心,也有社區托兒所,甚至還有2008 年北京奧運、2020 年東京奧運等國際競圖作品。談起這些建築作品,他的眼神閃爍著光彩,每一個作品對他而言都極其珍貴,也各有與眾不同的光芒;然而,這些都是必須經過競圖的設計案。

  創業以來,劉培森不喜歡被業主帶著跑,走的是自己能選擇要做什麼的標案工程,像博物館、圖書館、文化中心,或運動場這類,只要標案一出來,就可以選擇要不要參與競圖。競圖不講私人關係,不用討好建商,也不用應付大量飯局,競圖不是靠交際手腕,而是設計實力。然而,競標是辛苦的,因為不見得能獲得青睞,一個大型標案,要與上百個來自世界各國的建築設計團隊成為競爭對手。

  1991 年至今,劉培森建築事務所團隊總計參與 44 個國際競圖,27 件首獎,第二名 7 件,第三名 6 件,佳作 4 件,成果不斐。劉培森心有所感地說,「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拿第一名,因為拿第二名就輸了,無法實現自我建築理想,只能成為紙上建築,最後那個曾經付諸無數時間與心血的設計圖只能被埋藏在抽屜裡。」還記得當初參與高雄港埠旅運中心的標案,不僅找來美國港灣設計師加入團隊,長達五個月沉浸在這個標案的設計中,最後結果卻是落選。

  「宣布落選的那一剎那,我沒有辦法接受,更無法放下。」劉培森嘆口氣說,「那段時間整個世界都是灰色的,只想著怎麼會輸掉?我該怎麼做會更好?也因為這樣的反省力道,自我進步就會非常快。」

  競圖壓力如此大,付諸東流的成本也高,多年來為何不願放棄每一個感興趣的標案,總是帶著團隊往前衝?劉培森笑言,競爭過程就是自我提升的捷徑,「用心追逐自己的夢想,找到夢想後努力實踐,並在實踐的過程中享受自我提升的樂趣,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資料來源:大愛之友月刊,整理撰文:凃心怡,攝影:慈濟基金會提供)

【本文為大愛電視「大愛行」授權刊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