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孩童正確飲食的十個妙方 從小把關不可少

慈善新聞網/ 2019.10.15 00:04

  小朋友難為!有時父母親覺得小孩已經太胖而該少吃些,但祖父母卻仍嫌太瘦而拼命給,結果造成孩童的飲食觀念紊亂,更影響至成年以後的飲食習慣,疾病也跟著來報到,家長可別大意。

  兒童不良的飲食習慣是父母最感頭痛的問題之一!但有人說,小孩就是父母親的翻版,在飲食習慣的建立上也是如此。大部份成年人的飲食習慣皆源自於幼年時期所建立,根據調查發現,台灣有近六成的學齡前兒童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偏食情況出現,因此從小正確飲食習慣的建立,就決定小朋友日後的健康,

  媒體的訊息也可能影響孩子對體位(身材體型)的異常認知。許多偶像團體成為孩子眼中的完美形象,但卻可能進一步形成孩子錯誤的飲食行為,為了能達到偶像的身材,嚴重時甚至產生病態的飲食行為,像是厭食而瘦成紙片人。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到零食廣告的引誘而暴飲暴食,結果造成過重。兒童的體位形成極胖或極瘦的兩極化,都不健康。

  其實,不僅是台灣,在國際間也有同樣的問題。孩子明明是正常的體位,但父母與祖父母不同調,卻造成小孩飲食觀念的紊亂。在澳洲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發現,腰圍太大的兒童成年後早期發展成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是腰圍低於中位數兒童的 5~6 倍,代謝症候群可能發展成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和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

  二歲至五歲是飲食行為養成的關鍵時期,飲食的習慣、態度一旦養成將持續終身。因此在學齡前的時期,協助小朋友培養正確均衡的飲食習慣,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健康保險,別讓他/她帶著負擔長大!

台南慈濟大愛幼兒園舉行蔬食廚房講座,推廣心素食儀。

「建立孩童正確飲食的十個妙方」

1.儘早開始--副食品是幼兒認識美食的開端,從6-8個月大開始添加副食品時,只要適應良好,3天就要增加一種食物,愈早嚐試更多天然食物,長大後能接受的食物就更多。

2.參與烹調--讓兒童參與食物的準備,學習種菜、陪同買菜、提出想吃的菜、甚至設計菜單,有參與感才能增加食物的吸引力。

3.準備正餐--根據六大類食物的準則,每餐都要提供每一類食物,比例要均衡,餐點的準備要有飯、有菜、多豆或魚少肉的菜餚,可以利用多種蔬菜的混搭,增加配色,減少大魚大肉大負擔;食材取得以新鮮、自然、原味為主。

4.零食選擇--水果與水果乾、未經烘製的堅果及種子都可以提供作為二餐之間的零食。

5.以身作則--幼兒從小會模仿父母親的飲食行為,偏食習慣通常是在父母親不經意的過程中讓孩子學習到的,因此不在孩子面前批評食物、挑食,才能養成正確的飲食行為。

6.不要強迫--味道過於特殊或澀、苦的蔬菜,父母應示範選食或改變烹調方法誘導攝食,但不要強迫孩子吃。

7.不可縱容--孩子生命中的第一顆糖、第一杯飲料、第一份垃圾食物通常都是父母親不經意的行為結果;驕縱幼兒挑食,允許以零食、油炸食物、飲料取代正餐,或是認為孩子還小就不用忌諱零食;縱容孩子不吃早餐吃宵夜等,都是日積月累的毒害幼兒健康。

8.不宜獎懲—食物不能作為獎品或懲罰的工具,過度依賴獎勵或懲罰,可能使孩子養成非自律性格,容易過食或排拒某些食物。

9.氣氛建立--兒童大都喜歡在正面溫馨的氣氛下用餐,塑造良好的用餐環境與氣氛,也可以減少偏食現象。

10.能力培養--多留意有關健康的資訊,與孩子一起閱讀,在家庭教育時父母應該向他們灌輸食物對健康的影響;可以帶兒童去採買食物,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品項,再解釋該種食品所含的營養價值, 為什麼要選擇它們,如果缺乏這些營養素身體會出現什麼毛病,,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如何選擇食物。

(撰文╱黃靖琇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攝影╱大林慈濟醫院提供、楊德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