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台南紅球 賞櫻

2019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鄭淑麗出線

民生@報/陳小凌 2018.07.12 17:38

鄭淑麗網路藝術作品《BRANDON》( 1998-1999) 。圖/北美館提供。

 

2019年第58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臺北市立美術館今天宣布由鄭淑麗出線參展,為台灣館推舉單一藝術家參展以來首位女性藝術家。

 

北美館館長林平表示:「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作為一個國際平台,我們每兩年一次、彙集收攏臺灣當代藝術界對這個平台的想像。近年來由於臺灣藝術家、藝術機構於全球藝術社群的平台參與度提升,產生更趨細密而複雜的連結網絡,提名委員進而以展演策略思維,對『代表』藝術家的推薦有更多全球策略性的著墨。鄭淑麗不只是臺灣,且為全球網路藝術的先驅,成為推薦首選。」

 

藝術家鄭淑麗表示:「發表網路藝術作品《布蘭登》(BRANDON, 1998-1999) 之後,我展開了迂迴曲折的創作之路,此次參展機會將我瞬移到普里奇歐尼宮邸,在這個十六世紀監獄場景中再次探討罪與罰的議題。我在臺灣戒嚴時期高度監控的社會中成長,旅居國外數十年後再度回到臺灣,我才重新接觸一個自由開放、先進、且寬厚的新世代。在這樣的狀態下代表臺灣參展是一項巨大的任務,我由衷感謝能與策展人普雷西亞多,以及北美館團隊共同實現這項創舉。」

 

鄭淑麗成長於臺灣,一舉闖入網路世界開疆拓土。以「數位游牧者」自居,其創作足跡遍布亞洲與歐美,作品以網路藝術裝置、劇情片、行動計劃等多元形式呈現,探索並重新思考全球化時代下科技與人性的中間地帶,反覆辯證性別與身體政治、多元種族與文化、歷史乃至環境等面向的社會政治議題。作品始終圍繞於電子/數位科技本質,強調群眾參與及介入。

 

80年代,鄭淑麗參與獨立影像及草根電視頻道節目製作,投入記錄紐約當時風起雲湧的街頭運動,同時以錄像藝術開啟其創作生涯;9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網路藝術,結合電腦程式、影像互動的裝置連結虛擬網路和實際空間,開啟一系列創作、表演與行動計劃,作品《布蘭登》更成為首件由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委託製作及納入館藏的網路藝術作品;2000年以降,其作品則設定以「後網路崩毀」(post-netcrash)時代的情境延續發展,在網路前景樂觀看好的聲浪中,以科幻敘事進行反動。

 

北美館表示,鄭淑麗的創作開啟網際網路超越其數位傳遞技術本質的另一種想像,將之轉化為集體創作的藝術媒介,邀集觀者進入情境,討論當代社會議題。藉由營造跨文化、跨虛實的群體經驗促成觀念再傳播,以力行社會行動實踐,彰顯出當代藝術在數位時代跨越實體疆界的思維。

 

為強化台灣館之國際連結、與全球藝壇展開多邊對話,北美館與鄭淑麗共議邀請理解其創作脈絡並有長期合作默契之西班牙哲學家保羅‧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出任本屆臺灣館策展人。

 

普雷西亞多為美國普林斯頓建築哲學理論博士,是德希達在紐約任教時的弟子,並追隨哲人米歇爾‧傅柯及朱迪斯‧巴特勒的腳步,是今日性別、性與身體研究的思想領袖之一。除曾在巴黎第八大學授課、也曾擔任巴塞隆納當代美術館策展人,及2017年第十四屆卡塞爾文獻展公共活動策展人。

 

對於台灣館展覽的策劃,普雷西亞多表示:「我們身處於人工智慧、軍事科技、基因工程及全球網路高度發展、瞬息萬變的世界,此刻經歷的典範轉移唯有印刷術發明及全球殖民化可與之比擬。在政治學與詩學極具發展潛力的同時,亦有形塑新型態壓迫與拒斥的極高風險。我們需要新的語法與視覺語彙以建立新的主體性,並創造不同感受與渴望的方式。

 

鄭淑麗的作品是導引我們走過這段轉變期極具創造力及實驗性的媒介,她將許多次文化的傳統羅織在一起,從跨性別女性主義,酷兒政治到反種族歧視政治,以科幻小說的敘事、錄像及行為表演等形式演繹。鄭淑麗的創作探詢何謂自由,以及行為自由在當代社會中的真義。展覽地點威尼斯總督府前屬監獄普里奇歐尼宮邸,提供了一個絕佳場域以重新思考當代社會中人的自主與行為受壓制的狀態、劃分於正常與異常之間的界線,並想像新的解放實踐。」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