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公民站起來 十八歲的你,想要做什麼?

青春共和國/ 2016.06.17 00:00
作者介紹:黃益忠 師大公訓系畢,政大東亞所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現為臺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課堂外的身分是臺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巢運」發起人之一,並擔任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著有《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蔡英文總統提出一個教育主張,鼓勵十八歲的青年先到職場工作,幫他們設立帳戶,由政府、雇主提撥一定金額,加上年輕人的薪水,成為他的教育基金,若干年後這個基金有一筆錢,年輕人可以選擇再進修。 這裡的「工作」是指傳統產業的技術人力,以及專門技藝,如:廟宇雕刻、陶器漆器製作等需要學徒養成的行業。此外,政府也將調整大學或技職學院入學的門檻,使得經由專業技術入學,部分學分也可用專業技術抵修。 為什麼小英總統會有這個想法?我想跟現在「只要會畫卡、文盲也能上大學」的荒謬現象脫不了關係。學者周祝瑛的研究,國內的大專院校從一九八四年的二十七所大學(公立十四所、私立十三所)、七十七所專科學校,暴增到二○○七年的一百四十八所大學(公立五十一所、私立九十七所)、十五所專科學校。大學生人數也從一九八四年的十七萬三千多人,成長到二○○七年的一百一十二萬人。 早期是學生要拚了命考試才有大學讀,現在是大學拚了命要找學生來讀。更慘的是少子化風暴,這些大學現在還忙著去國外、去大陸找學生來補學費的空缺。經濟學告訴我們,當貨幣發行量過多,一定會造成通貨膨脹,貨幣購買力會貶值;如今,臺灣的大學過度擴張,大學文憑已經是惡性通貨膨脹,大學生滿街跑的代價就是企業主也隨便給你二十幾K的低薪,要不要做你自己看著辦。早在一九八三年,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嘉納(Howard Gardner)就提出「多元智能理論」,駁 斥「一試定終身」的智力至上說,認為每個人都有語言、邏輯、肢體等多種不同思維方式。用白話來講,就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向,適合學術性向的當然走大學研究之途,其他性向的孩子應該也要走適合他們的道路。可是,我們的社會騙了這些孩子。整個社會的氛圍,從國中就開始騙這些孩子,念高職的目的不是為了求職,而是為了升大學。 學歷貶值 技職體系崩潰 一個真實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亞洲規模最大之稱的遊艇精品廠緯航企業董事長,有一次去高職演講、順便招募員工,他對在場技職生說:「畢業後來我公司起薪25K,四年學成後,保證35K以上。」結果他回公司後,連一個學生也等不到。董事長後來才知道原因:這些學生剛進高職的第一個月,全班同學通通到補習班報到,準備拚三年後升學考! 技職教育早就被摧毀,全臺灣各路的學生都跑去念大學了。家長的態度也很重要。上一代的爸爸媽媽,自己當年是苦過來的,心中難免羨慕所謂「白領階級」的社經階層地位。加上臺灣社會長期以來對技職黑手的鄙視、對學歷的過度吹捧,使得家長都捨不得自己的孩子將來從事粗工,而寄望孩子可以「出人頭地」坐辦公室吹冷氣,當個白領人士。 怎麼「出人頭地」?只好勉強孩子借錢去念大學 根據教育部統計,一○三學年在學生申請學貸人數將近三十二萬人,包含高中生約一萬八千人及大專生三十多萬人。申請學貸的大專生占總學生數一百三十四萬人的二二・五%,其中公立學校約六萬人,私立卻超過二十四萬人,私立是公立的四倍。目前背著學貸的年輕人(含在學及畢業)已達九十四萬,其中三・三萬人(占三・五一%)因月收入不到三萬元而申請緩繳。 一位私立科技大學機械系四年級的張同學,每學期五萬三千元的學雜費都靠申請學貸來繳交,前後已借了四十二萬元,他現在一週打工四、五天,要靠自己能力讀完大學。 其實,既然一週打工都四、五天了,或許當初先選擇去就業、累積實務經驗,再回到學校加強理論進修,對這孩子未來的幫助更大。 獨立媒體《技職教育3.0》一篇〈技職教育失能等於自廢武功〉提到:車王汽車老闆李國裕,以他曾收過的汽車員工為例,一名北科大車輛工程系畢業的學生居然連輪胎都沒換過,追問之下得知,他是高中畢業後接著讀科技大學,但一路升學過程都以考試為主,根本沒真的碰過車子。 難怪李老闆會說:「今天一名大學畢業生與高職畢 業生來應徵,我會選擇高職生。對於大學生,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太多眼高手低不願屈就,卻又要求較高的薪水待遇。寧願雇用更務實的高職生,也比較願意給他更高的薪水!」 德國經驗啟發 讓孩子自我探索 在德國,有六○%的學生不選擇就讀大學,反而是從小就進入技職體系。德國成熟的師徒制度,培育出許多世界頂尖的工藝人才,現在更是領導歐盟的工業強國。 但為什麼德國能?臺灣不能?在德國,擁有職業的工人與大學教授的社會地位一樣高,每個孩子從小就在思考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想做什麼。 《借鏡德國:一個臺灣人的日耳曼觀察筆記》作者劉威良提到,德國實用高中與基礎中學的中學生,他們的目標不是上大學,但是他們都會去職場實習一兩個星期,探索自己,就從工作場域中開始。有的人喜歡玩摩托車,就可以去賣摩托車的店家實習;喜歡動手修理的,也可以去腳踏車店學習裝修;有些想走醫療行業的,也可以到醫院實習。通常非普通高中的一般中學畢業生,大多有過實習經驗,就會比較自己的 性向,知道以後職訓該申請什麼,也比一般普通高中生更清楚自己的性向與志趣。另外,一般德國普通高中畢業生,有些還不知性向者,通常也不會馬上去讀大學,他們多會去做志工,去海外學語言等,也有希望去找職訓,學得一技之長。 所以,放手吧!臺灣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的孩子比你想像到的更獨立、更優秀!唯有如此,才能讓我們來期待十八歲的青年,能重新思考求學的目的究竟為何?或者仍然只想到考上好學校、得到好工作、然後賺到好多錢。我必須提醒:如果這裡的「好」,指的就是賺到好多錢,那麼含著金湯匙出生、家裡擁有大量土地房產的人,鐵定就是 「最好的人」了。但事實上,金錢並不是萬能、也不該是萬能。生命中一定有些東西是比金錢更美好的事物,等待我們去發掘。 自主選擇 追尋真正美好 十八歲的你,已經可以為自己做決定,雖然是老梗,但我仍然要重複說:年輕就是本錢!時間站在你們這一邊!真的不需要急著升學,多思考、多想像,如果只是一味聽從長輩的指示,勉強自己借學貸打工度日子,然後換得一紙已經不受期待的大學、研究所文憑,我不認為你會滿意這樣的人生。 想先去工作、或只想離開家鄉到處走走看看,只要是自主的抉擇,都會令我非常佩服。二十世紀最受景仰的革命家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家境雖然優渥,他在大學醫學系畢業前夕,卻騎著摩托車來了一趟環繞南美洲的旅行。這趟旅行讓他看見拉丁美洲各國的社會現實,認識拉美國家在當時世界的處境,他以札記方式寫下觀察與感想,日後成了《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我不是鼓勵革命,我只是希望年輕的你能去冒險、去發掘、去體會,保持對社會的關懷、對弱勢的關心,重燃美好世界的想望。 總會有一天,回首過往,這些點點滴滴,都將成為你人生最深刻的回憶。 雜誌簡介 《青春共和國》雜誌以補充國高中教育在讀寫力,科學力,思辨力,資訊整合力,國際觀,生活素養方面的不足,協助培養青少年學子立足未來知識社會所需的六大能力。這是一本陪伴青少年邁入成人的準備之書,也是一本準公民的通識雜誌。 官方網站:青春共和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